郑板桥的一幅画值多少钱 郑板桥画( 三 )


郑燮最喜欢画竹子,也擅长表现竹子在各种环境下的不同形态 。这幅画描绘了一幅强壮的竹子伴随着石头在微风中摇曳的画面 。构图简洁,笔法苍劲洒脱 , 写意中见写实底子,在笔底表现出竹子的清高、素雅、坚韧、不屈的物性 。
清中叶郑板桥(郑燮)仿文简牍赏析
《仿文石图》轴 , 龙、郑燮作画,纸、墨、笔,纵208.1厘米,横10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这幅画作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当时郑炼70岁 。画山石陡峭 , 静立,枝繁叶茂 。它不仅描绘了竹子的美丽,而且表达了郑的画竹思想,是他晚年的杰作 。
自题:“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在甘龙仁武的夏天的五月的下午” 。钱《二十年前的老板桥》(朱文昌印) 。另一个问题:“写字能画竹子,你有答案 。郑板桥画竹子,但是在他的胸膛里什么也做不了 。可以放心,所谓渭川千亩胸中也 。板桥一事无成,如雷轰天,怒草木,却有不知道为什么的人,盖大华的知名度就是这样 。但是有,板桥却什么都没有 。就是一两个,也就别人解决了 。我又想起来了 。”钱《几杆竹无尘》(白文昌印) 。又曰:“半青山,半翠竹,半绿荫,半翠玉 。当你从沉睡中醒来,你的茶就像岩石山谷一样浑浊 。由老年学兄正,郑板桥道人谢” 。《尹正义》(白印)、《陈冰进士》(朱印)、《歌吹古扬州》(朱文昌印) 。藏印:《仓颉元年所得》(朱文昌印) 。
清中叶郑板桥(郑燮)水墨画竹石赏析
《墨笔竹石图》轴,清代,郑燮画,纸本临摹,墨笔,纵127.6厘米,横57.7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画上自题:“饮牛四大哥,身强如竹,清如蓝,坚如石,同辈中无此人 。反复索要画作,却没有回应 。干了五年的九、秋,给家里了 , 因为查了家里的老照片 。无竹竿,青叶偏,石弱 。做一个绅士恐怕是不够的 。总有一天我会把耳朵赎回来当好图 。谢兄弟 。“尹正义”和“柯柔”印章 。1740年漫长的五年 。
郑燮最喜欢画兰、竹、石,认为它们有节、有香、有骨 。他的《四君子》拓展了文人画自娱自乐的内涵,或借此寄托“用世之志” , 或歌颂不俗不屈的精神 。这种绘画内涵突破了文人画自我表现的藩篱 。这张图是郑燮送给朋友的 。从铭文来看,似乎是他临时找了一幅自己收藏的画,然后补上铭文作为礼物 。画面中“喝牛四大哥”的高尚品格,与竹子的刚劲、兰花的飘逸、石头的坚韧相媲美 。兰花、竹子置于陡峭的山石之间,纵横交错,奥妙自然 。优雅洒脱中见一种顽强的生命力 。在画法上,用遒劲的隶书笔法画竹,用竖行草书笔法画兰,在侧峰用笔勾勒出险峻的山石,略染 。三个方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岩石上的题字让画面本身的斜对角构图显得稳定而厚重 。此外,楷书融入篆书的“六字半”书体相得益彰 , 主题性也有所增强 。
清中叶郑板桥(郑燮)甘谷菊花春图赏析
郑燮《甘谷菊泉图》,清代,立纸,墨笔,长189.6厘米,宽49.5厘米 , 南京博物院藏 。
这幅画取材于南阳甘谷的菊花长寿传说 。巍峨的山峰,陡峭的悬崖,一股飞泉 , 冲下悬崖 , 崖下长出两丛毛菊,叶茂,花绚烂,美不胜收,构图险峻,意境高远 。笔墨放纵,淋漓 , 飘逸,独创 。题目:“南阳甘谷有菊,一花永开 。”作者画了许多兰花和竹子,但很少写菊花 。这张图极为罕见 。
清中叶郑板桥(郑燮)的《幽黄石兰图》赏析
清中叶,郑板桥(郑燮)的《幽黄石兰图》纸墨本藏于安徽博物院 。
郑燮作品中的竹子,无论是新竹、老竹、精品竹、雨竹、水乡竹,还是山野竹,都赋予了它们以个性和生命,栩栩如生,充满了感人的生命力,给观赏者带来愉悦和美的享受 。这幅画还展示了竹子、兰花和文石 。画上有罗聘的题词:东方碧玉王我百拜不厌,天坛双凤有时闻 。山峰的黎明看起来像一个仙女 , 浓密的绿色节日倚着深红色的云,罗聘 。
清中叶郑板桥(郑燮)的《荆棘园》赏析
清中叶,南京博物院藏郑板桥(郑燮)纸墨本《刺果园图》 。
清中叶郑板桥(郑燮)兰竹香图赏析
郑燮《兰竹香图》立轴,纸本,墨笔长189.8cm,横长49.4cm,为南京博物馆收藏 。
《兰竹香图》写两座山相对,崖谷之上,兰竹丛生,遥遥相对,遥相呼应 。用干笔写,当它越过几个点 , 就覆盖了山的所有风险 。浓墨写青竹,飘逸自然,韵味飞扬 。郑板桥历来重视诗、书、画的结合 , 以求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在这幅画中,诗画相得益彰,相得益彰,体现了中国文人画的特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