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听力下降的护理措施 老人听力下降怎么办( 二 )


要求
长期耳鸣是听力下降的前兆吗?
刘波:耳鸣和听力下降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有些年轻人也会因为加班熬夜出现一过性耳鸣,并不一定意味着听力下降 。听力损失的患者也没有耳鸣的症状 。
但对于老年人,尤其是有慢性病和家族性听力损失的老年人,出现耳鸣时,一定要去医院做听力检查 。
如果听力测试没有问题 , 可以分析一下耳鸣的具体情况 。耳鸣的原因太多了 。另外,老年人要有听力筛查的观念 。如果他们发现自己听不清或者言语交流有困难,去医院做听力检查也是早期发现听力疾病的一种方法 。
要求
听力损失,预防胜于治疗!
刘波:有许多针对老年人听力损失的临床干预项目,原因各不相同 。当然,预防远胜于治疗,听力健康的自我管理很重要 。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 , 要把生活习惯放在第一位 。比如老年人戴耳机要掌握“66原则”,即音量不能超过60分贝,时长不能超过60分钟 。还有,不要在嘈杂的环境下听耳机,不要经常熬夜,注意慢性病的自我管理 。
对于一些急性耳聋耳鸣的患者 , 或者有眩晕症状的老年人,一定要积极干预,服药治疗 。当然,当老年人听力损失达到一定程度,无法恢复时,就要选择助听器或人工耳蜗,而不是等着听力越来越差 。
要求
可以只在必要的时候戴助听器吗?
刘波:很多老年朋友觉得一旦戴上助听器就离不开了,所以在必要的时候往往愿意戴上 。有些老年人甚至认为戴助听器是听力不好的特征,甚至可能被贴上残疾人的标签,心理上不愿意戴 。其实使用助听器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当你突然戴上助听器 , 可能就没那么好用了 。而且 , 助听器也需要保养 。如果不经常使用,一旦突然佩戴 , 助听器也可能“有点脾气”,显得用处不大 。
要求
耳朵里有耳垢怎么办?
刘波:耳道内有分泌耵聍的耵聍腺 , 就像汗腺分泌汗液一样 。这是正常的生理状况 。一般来说,当我们说话、咀嚼等的时候 。,小耳垢片会自行脱落 。但是如果耵聍长得又硬又大,堵塞了耳道,就要去医院取出来了 。自己操作容易损伤耳道或鼓膜 。
要求
长期敲耳朵会影响听力吗?
刘波:耳科医生不建议抠耳朵 。因为耳朵有自洁功能,不用自己挖也能保持耳道干净 。
当然有人会问,耳朵经常痒,每次洗澡都控制不住手怎么办?需要强调的是,抠耳朵绝对不是一个好习惯 。从耳科医生的角度 , 不建议拔耳朵 。
如果耳朵痒,经常流水,说明耳朵有病 。这时候去医院看医生治疗就好了 。不要自己掏钱 。另一种情况,大人掏耳朵被旁边的孩子模仿也是有风险的 。
你治疗听力损失做得对吗?
要求
药物性听力损失的老人应该坚持服药吗?
刘波:药物性听力损失是指由于使用某些药物或人体接触某些化学物质而导致的耳聋 。这里的药不是指老年人长期使用的治疗慢性病的常规药,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对听力有害的药物称为耳毒性药物,最常见的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这些药物应该谨慎使用 。当然 , 怕耳聋就不吃药的想法也是错误的 。
要求
网上购买的助听器可以信任吗?
刘波:现在国内外都有OTC(非处方药)助听器,可以根据听力图、验配方案等自主购买 。而不是专业的听力学家 。这可能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 。但现阶段技术调试和操作对大多数老年人来说可能比较困难 。而且老年人在没有医生诊断和听力评估的情况下,盲目购买助听器也是不合适的 。同样的助听器,隔壁张伯伯觉得好用 , 自己家老人不一定好用 。所以选购助听器时,科学的验配很重要 。如果真的想自己买,最好提前做好疾病诊断和听力评估,然后在专业指导下购买 。
要求
避免年纪大了听不清楚,记得这样做!
刘波:首先 , 保护听力要从小做起,做好新生儿听力筛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和控制慢性病的发生和进展 , 以非常健康的状态进入老年 。其次,如果老年朋友听力不清,伴有耳鸣、眩晕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必要的检查和积极治疗 。还是那句话,不要认为听力下降是伴随衰老的正常现象,顺其自然是不可取的 。不能否定自己 , 也不能和别人交流 。
要求
有些老年人听不清楚 。我们做什么呢
刘波:在面对听力不好的长辈或与听力损失的长辈交流时,不建议盲目提高音量,说话或“喊”的声音特别大 。而是要主动放慢语速 , 吐字清晰,配合表情和肢体动作 。这样,老人会更容易“听清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