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逻辑回归的“但见一证便是”探讨( 二 )


表1 105条案例主要来源 (频次≥5)
朝代 书名 频次 百分比 (%)
清代 续名医类案 17 16.2
清代 古今医案按 10 9.5
民国 遯园医案 6 5.7
清代 王氏医案绎注 5 4.8
表2 性别比例分组统计情况
项目 性别 频次 百分比 (%) 累积百分比 (%)
A 女性 23 47.9 47.9
男性 25 52.1 100.0
总计 48 100.0
B 女性 26 45.6 45.6
男性 31 54.4 100.0
总计 57 100.0
注: A. 无效案例; B. 有效案例 。表3同 。
表3 年龄比例分组统计情况
项目 年龄 频次 百分比 (%) 累积百分比 ( % )
A 2 1 2.1 2.1
10-19 3 6.3 8.3
20-29 4 8.3 16.7
40-49 3 6.3 22.9
50-59 2 4.2 27.1
60-69 1 2.1 29.2
无明确记载 34 70.8 100.0
总计 48 100.0
B 10-19 3 5.3 5.3
20-29 5 8.8 14.0
30-39 2 3.5 17.5
40-49 1 1.8 19.3
50-59 1 1.8 21.1
无明确记载 45 78.9 100.0
总计 57 100.0
2. 多重共线性诊断 应用SPSS 17.0对自变量进 行共线性诊断, 结果见表4 。容忍度均>0.1, 方差膨胀 因子(VIF) 均<10, 说明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
3. 逻辑回归结果 逻辑回归旨在发掘影响二值 因变量的主要自变量有哪些, 本文105例用小柴胡汤 有效与无效的病例组合, 其逻辑回归结果见表5 。表5在step 8中, 虽然已经筛选出8个变量, 但只 有寒热往来、 胸膈不适、 渴、 脉无力4个变量P<0.05, 说明其对于小柴胡汤的疗效有较大的影响 。由系数值 (B) 与OR值[Exp (B) ]可以看出, 胸膈不适、 脉无力与 疗效呈负相关, 即见到两种表现时不应用小柴胡汤, 而寒热往来、 渴与疗效呈正相关, 且相关性很高, 即这 两个症状与应用小柴胡有效紧密相关 。
《伤寒论》第96条言: “伤寒五六日中风, 往来寒 热, 胸胁苦满, 嘿嘿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 或胸中烦而 不呕, 或渴, 或腹中痛, 或胁下痞硬, 或心下悸、 小便 不利, 或不渴、 身有微热, 或咳者, 小柴胡汤主之”。第99条书: “伤寒四五日, 身热恶风, 颈项强, 胁下满, 手足温而渴者, 小柴胡汤主之”。一般认为在太阳伤 寒入里转为少阳之时会出现口渴, 但若转为阳明时 也会出现口大渴, 因此, 这里也不能仅仅见到口渴就 应用小柴胡汤, 还应当结合往来寒热、 脉弦等 。只是 如果在同等条件下 , 出现口渴可能更适于用小柴胡汤 治疗 。
虽然 《伤寒论》 中有 “胸胁苦满” 的描述, 但若只 有单纯的胸膈不适可能要考虑如胸痹等其他的问题 而谨慎使用小柴胡汤 。类似的禁忌症在 《伤寒论》中 也有论述, 如第123条: “但欲呕, 胸中痛, 微溏者, 此 非柴胡汤证, 以呕故知极吐下也”。此处有 “欲呕、 胸 中痛、 便溏” , 这样病机为极吐下后胃气损伤, 其病变 不在胁下 , 而在胸、 在腹, 因此, 不能作少阳治 。还有 第149条: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 此为结胸也, 大陷胸 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 此为痞, 柴胡不中与之, 宜 半夏泻心汤”。因此, 当见到心下满, 而非胸胁满时, 也不考虑用小柴胡汤, 虽然半夏泻心汤也是一个小 柴胡汤的变体, 但主要偏重于治疗脾胃之气受损之 后的气机升降失常的心下痞, 伴有呕吐下利等症 。因 此, 在理解小柴胡汤证时应当全面仔细, 不能断章取 义, 如果将胸胁满简化为胸满或单纯**出现的其 他不适, 则会导致临床治疗的失败 。
另外, 脉无力在小柴胡汤误治的案例中多有出 现 。虽然柴胡证的起因是 “血弱气尽腠理开” , 但应 当是有正邪纷争的情况, 正气不足以抵抗邪气外出 但也并不衰弱, 而脉无力则提示体内正气明显不足, 应当以辅助正气为主, 因此, 也不宜用小柴胡汤治 疗 。而适宜小柴胡汤的脉象应当为脉弦或脉沉紧, 此 时的脉都不应是虚弱无力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