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逻辑回归的“但见一证便是”探讨

“但见一证便是” 语出《伤寒论》 101条云: “伤 寒中风, 有柴胡证, 但见一证便是, 不必悉具”。从古 至今, 对于此句的阐释颇多, 虽然各家理解不尽相 同, 但皆试图推究张仲景原意, 且在自己对于此条认 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其指导临床 。众多医家不仅 将其视为小柴胡汤应用的指导原则, 且进一步引申 到其他方证中去, 认为许多方剂都可以通过 “但见 一证便是” 这一法则进行应用, 且多或良效 。由此可 见, 这句话在理论及临床中都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 值得仔细研究 。目前的研究方法主要集中在文献研 究与统计学研究两个方面 。在文献研究方面, 古今医 家通过对 “但见一证便是” 中 “一证” 的所指进行了 探讨, 问题主要集中在是指 “一证” 还是 “多证” [1-6] , 是 “哪一证” [7-10] 或是 “哪几证之一” [11-15]。而在统计 学方面, 则主要对于古今应用小柴胡汤治疗成功的 案例进行症状体征的频次统计、 关联规则分析、 聚类分析等, 旨在寻找小柴胡汤应用的核心症状、 体征有 哪些, 为 “但见一证便是” 寻找统计学的证据 [16-20]。但以上的研究角度和方法都较为局限, 并存在各自的 问题 。因此, 我们在此试图应用新的方法尝试对 “但 见一证便是” 这个命题进行研究, 并思考 “但见一证 便是” 这一命题是否全面, 应当如何认识 。
通过对前人研究的分析发现, 其基本仅在寻找 小柴胡汤应用的正向指征, 即只分析了治疗成功的案 例, 但若能够寻找到治疗失败的案例, 将正反两方面 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则应当能得出更为可靠的结 论 。而逻辑回归则可以实现将疗效作为二值因变量, 从治疗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寻找对治疗结果影响较 大的症状体征, 给临床以一定的指导 。
资料与方法
1. 基本情况 以 “小柴胡” 为检索词, 从 《中华 医典》第5版 “医案医话” 模块中进行搜索 。《中华医 典》是对中医古籍进行全面系统整理而制成的大型 电子丛书, 第5版中收录了中国历代医学古籍1 156部, 汇集了新中国成立前的历代主要中医著作, 其中不乏 罕见的抄本和孤本, 大致涵盖了1949年以前中国医学 文化建设的主要成就, 是迄今为止规模最为宏大的中 医类电子丛书 。通过检索, 并根据一定的纳入、 排除 标准进行筛选, 收集到记载应用小柴胡汤后症状不 减甚或反剧的案例共48例, 并选出57则应用小柴胡 汤原方及只多加入1味药治疗的成功案例, 将两部分 数据合并为一组, 整理出21个症状、 体征变量以待研 究, 在这些症状体征中, 出现频率在10%以上的变量 为: 往来寒热、 发热、 脉数、 头痛、 脉弦、 谵语、 自汗、 不欲食、 胁痛、 恶寒、 呕吐、 胃脘痞闷、 渴等 。2. 纳入标准 ①所应用的方剂为小柴胡汤原 方, 或只加入其他1味药; ②有详细的症状记载 。3. 排除标准 ①在服用他药后应用小柴胡汤单 纯为巩固疗效者; ②用小柴胡汤送服他药者; ③非口 服给药者 。
4. 数据统计与分析 应用SPSS 17.0针对重新合 并后的105例医案进行逻辑回归分析, 以应用小柴胡 汤治疗的疗效为二值因变量, 21个症状、 体征为自变 量, 经测试, “进入” 参数值设为0.2, “删除” 参数值 设为0.25时, 所得结果最为稳定 。
结果
1. 基本统计结果与分析 出现次数在5次以上 的医案来源见于表1, 最多的案例来源于《续名医类 案》 , 其中收录了清代以前历代医家的验案 。表2显示 所收集的案例中, 两组男女比例相近, 无偏倚 。表3显 示古代医案中大多对于年龄并无明确记载, 多为 “一 男子” “一妇人” “一小儿” 等此类描述, 其余从原文 描述可知大部分为成年人, 有明确年龄记载的只有26 例 。两组年龄分布基本相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