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写第一篇文章开始,微博就把自己定义为“育儿”,直到现在,崔玉涛从未改变自己的想法 。早期治疗孩子的经历似乎让他有了强烈的使命感 , 养育之难在所难免 。正是因为难度大 , 所以家长需要更系统的知识储备和更高水平的健商 。“我们不是要把父母培养成家庭医生,而是要让他们了解孩子的健康 。”
一个儿科医生触网打破圈子
网上有一个母婴旅行的纪录片视频节目,叫崔旅行,这个节目的主角是 。
在节目中 , 崔玉涛脱下白大褂 , 不再回答健康和医疗问题 。而是出现在母婴店、尚超母婴区、母婴用品工厂或实验室 , 分享来自世界各地的优质母婴产品,了解母婴产品背后的新技术 。
这可能是崔玉涛和商业之间的最新表演 。除了参与研发的产品,他拒绝带任何产品 。他每周都有直播 , 但在这一个小时的直播中,他只是静静的宣讲健康知识,解答育儿困惑 。
有人说 , 崔玉涛是儿科医生中“商业化”最成功的例子 。他说,“如果我想赚钱,我就不用走这么辛苦漫长的路 。”他说的是36年一线儿科临床经验和20多年各种形式育儿科学的不懈努力 。
崔玉涛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医生家庭 。他的曾祖父曾经是内科医生,他的祖母是教会学校的护士 。听到这个消息后,崔玉涛和他的两个姐姐都成了医生,好像当医生是一种家庭使命 。80年代初,崔玉涛大学录取填报志愿,都是医学类,最后考上了首都医科大学儿科 。
在工作的前五年,很多同事因为无法承受高强度和压力而选择辞职 , 而崔玉涛坚持了下来 。学习儿科并不是崔玉涛的首选 , 但成为儿科医生后,“治疗一个孩子就是拯救一个家庭”的成就感让他找不到退缩的理由 。
在儿童医院的ICU里,年轻的崔玉涛深深感受到了科普的重要性 。在他看来,有机磷中毒、电解质脱水、食物事故等很多伤害都是可以避免的 。
1998年,Cradle.com找到崔玉涛的导师,希望一个儿科医生能写科普文章 。导师推荐了他,这是崔玉涛第一次“触网” 。他还记得第一篇流行的网络文章《如何应对发烧》 。后来 , 他陆续为杂志和报纸撰稿,然后是博客和微博 。
当微博出现时,崔玉涛并没有立即进入这个市场 。2009年11月23日,当崔玉涛决定写微博时,他给自己定下了“一天更新两篇”的任务 。他每个字都是自己写的 , 以至于有人提醒他“不能这么写” 。可能是因为“他根本不想红” 。他默默的工作逐渐有了成果 , 粉丝越来越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马伊俐、白百何等明星妈妈也通过关注他的微博来养育孩子 。
网络时代,有很多儿科医生做科普 , 崔玉涛的科普是轻松的,容易接受的 。崔玉涛尤其知道如何向父母学习知识 。一方面,他认真对待他们的问题,研究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他会向父母咨询各种专业领域的问题 。玩具、童装、儿童食品等领域的专业人士都成了他交流的对象 。在他们身上,他了解到与儿童相关的行业是如何运作的,产品是如何设计的,什么样的产品对儿童的安全系数最高 。
改革开放以来,由教科书培养的这一代崔玉涛儿科医生面临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是源源不断的海量信息和被海量信息冲击的焦虑家长 。崔玉涛敢于打破教科书,“打破圈子” 。看起来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儿科医生,但他从未偏离一个儿科医生的核心 。甚至做科普也是崔玉涛作为儿科医生的本能 。“医生要想做好健康管理,就必须走出医疗领域 。”
近年来 , 当崔玉涛回到儿童医院时,他在抽屉里发现了一些年轻医生的书 。他们说:“现在光看课本是不够的 。我们要和育儿书一起看课本 , 解决家长的问题 。”这让崔玉涛感到非常高兴 。
“很多人说崔博士说的话让人觉得舒服,不是因为我的水平有多强,而是因为我这么长时间一直在琢磨和探索这件事,有所积累 。”至于网络名人 , 大V和崔申 , 崔玉涛没把这些名字当回事 。有时候,组织者在参加活动时问“怎么介绍你”,崔玉涛会说,“随便你 , 但你得有儿科医生的职称 。”
在诊所,没有人叫他崔主任、董事长、老板 , 大家都叫他“崔医生”,他觉得这是他一生中最珍惜、最重要的标签 。
当了爷爷之后 。
在过去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崔玉涛的周末生活发生了一些变化 。随着小孙子的到来 , 每到周五晚上 , 他和妻子的身份就从儿科医生变成了爷爷奶奶 。他需要自己把小家伙哄睡着,才有时间看文学,刷微博 。
推荐阅读
- 广东属于河南省吗 广东属于哪个省
- 珀莱雅哪款水乳不油腻 哪个牌子的护肤品好用
- 洗衣液和皂液哪个更好
- 狗为什么无缘无故咬人
- 让眼睛快速消肿的小妙招 怎么消肿
- 用蚯蚓钓鱼技巧
- 12瓦一天多少度电
- 正方形面积怎么算
- 光盘制作成pe启动盘 启动光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