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是绘画的载体吗,扇子本身是不是绘画的载体( 三 )


在扇子上题诗作画第一次出现于三国 。据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载有曹孟德的主簿杨修与魏太祖“画扇误点成蝇”的故事 。《晋书·王羲之传》有一则王羲之为老妇题扇的佳话 。当时有位“老母”,“持六角竹扇,求书于王羲之”,“羲之为书五字”,她售出时便由十二文涨至“百文” 。今浙江绍兴蕺山南边有“题扇桥”,相传便是王羲之题扇处 。
北宋时,出现了携带极为方便的折扇 。折扇,亦叫“聚头扇”、“撒扇”或称“聚骨扇” 。其扇骨有用牛角、玳瑁、象牙、翡翠、湘妃竹、檀香木等珍贵材料制成;形式有琴式、如意头、竹节式、蚱蜢眼等;扇骨分七、九、十二、十四、十六、十八股之多 。
到了南宋,画扇、卖扇、藏扇之风盛行,并出现了扇铺和画商 。明清文人墨客题扇画扇成为一种时尚 。近现代的恽寿平、郑板桥、金农、石涛、任伯年以及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傅抱石、李可染等都是题扇画扇的艺术大师 。眼下,这些名家的翰墨丹青扇子,每柄价值都高达数万,乃至数十万元.
扇面入字入画,使人赏心悦目,给人以美的享受 。欣赏扇面书画务须细细品味,慢慢咀嚼其中的艺术意蕴 。老舍先生平生热衷于收藏书画扇,几十年来,他集得扇子有数百把,其中有明、清和现代书画家题诗作画的扇子,亦有戏剧界名流的书画扇 。郑逸梅先生爱扇成癖,视扇为“书画皆绝的珍品” 。他最珍爱章太炎的篆书扇和吴湖帆所绘绿梅的书画扇 。当代女作家叶文玲有藏古玩的雅好,书画扇亦在她的收藏之列 。她书房的书橱中有把扇面,上有刘海粟题写的“清风”二字;冯友兰题写的“明月”二字;裴艳玲书写的“乱石崩云”四字;华君武所绘的幽默画,曹禺的题诗等等,叶文玲非常珍爱 。
扇子史传上最初称为“五明扇” 。相传舜为广开视听求贤自辅,曾制作五明扇 。殷周时期已出现了一种“翟扇”,那是用五光十色的野鸡尾羽做成的,故有“羽扇”之说 。《尔雅》中谈道:“以木曰扉,以苇曰扇 。”从这可推测,早期的扇子可能是长方形的苇编物 。早期的扇子并非用来纳凉,而是用作统治者礼仪之具,所以又叫“仪仗扇” 。我国秦汉以后,扇子的形制主要有方、圆、六角等形,扇子的面料采用丝织的绢素,由于宫中用得多,故又称“宫扇”,隋唐两代,盛行于世的主要是纨扇和羽扇,以及少量的纸扇 。宋以后,折扇渐渐流行 。明清时期,浙江、苏州、四川等地盛产折扇,题字作画亦兴于此 。这一精湛的技艺从明代开始传入欧洲,然后风行世界 。
扇的历史
扇,古称箑(sha) 。《说文》:“ 箑 ,扇也 。”古代也有扇并称的,扬雄《方言》曾说:“自关而东谓之 ,自关而西谓之扇 。”这里所说的扇 并非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拿在手中的扇子,而是悬挂在室中,用绳子牵荡摇动取风的工具 。直至今天,我们尚能在苏、赣、皖的一些古代民居中看到这种拉动扇 取风的遗迹 。
自商周以来,扇还有两种功用,一是装置在贵族出行乘坐的车上,形如伞盖,借助车辆前行,气流冲动而产生风,既可遮阳避雨,又能生风散热 。二是作为天子贵胄出行的仪仗 。晋代崔豹《古今注·舆服》中曾记载舜时做“五明扇”,以示广开视听,征求贤才,秦汉时公卿大夫皆可用,到了魏晋时代则只有皇帝专用 。这种“五明扇”实际上也是一种伞盖,与我们今天意义的扇已相去甚远了 。
至于拿在手中而又可携、可摇的扇子,或云始自于夏,到了周武王时期,就与我们今天看到的扇子差不多了 。从字形看来,“ ”从竹,而“扇”从羽,最原始的扇子当以竹编羽辑为之 。从汉魏以来的辞赋中,我们都能看到多处提及扇,曹植有《扇赋序》,道及曹操得到皇帝赏赐的上方竹扇 。晋代陆机有《羽扇赋》,专门颂咏羽扇 。可见在汉魏时期,竹扇和羽扇已经十分流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