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是绘画的载体吗,扇子本身是不是绘画的载体( 五 )


以团扇为载体的绘画法书,自明代中叶开始转向折扇,尤其是苏扇工艺形成规模之后,吴门画派、画中九友直至四王吴恽等一系列画家无不将折扇作为创作的园地 。除了职业画家之外,文人士大夫也将题写、书画扇面作为一种以文会友、交际应酬的风尚,甚至广及僧道闺阁、商贾市井 。纵观明清绘画史,扇面的比重不可忽视,虽然其创作空间受到一定的局限,但凡工笔写意,皴擦点染无不展现其间,山水人物,花卉翎毛,无不传神其上,由此成为中国画的一种特殊形式 。
折扇的美学表现和技艺发挥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扇面和扇骨 。
对于一把成扇来说,扇面与扇骨是不可分割的、珠联璧合的艺术品 。自明至清初,一般来说是文人画家创作于扇面,而能工巧匠施技于扇骨,直到清中叶以后,艺术家才参与扇骨的绘画、书法与镌刻,于是扇骨身价倍增,甚至成为可以脱离扇面而存在的独立艺术品 。扇骨的材质也更为多样化,从一般的方竹到棕竹、湘妃竹、凤眼竹;从一般的红木到黄花梨、紫檀、鸡翅木、楠木、檀香木,直至金漆、螺钿、掐丝等工艺和象牙、玳瑁之类的奇珍之品 。其骨数的多寡与样式,乃至扇头的形制也是千变万化 。即便说折扇是舶来品,那么一经中国文化的浸润,也会发挥到极致 。
正是由于折扇特有的艺术魅力,它的收藏与鉴赏自明代以来也一直是文玩中的一个重要的门类,上自宫廷、下至民间,都有收藏扇的嗜好 。乾隆时的《石渠宝笈》中著录的扇面集册就有43种,成扇或扇页多达数百种 。民间收藏家的收藏数量也颇为可观 。《红楼梦》中有一节石呆子收藏古扇的故事广为人知,那位石呆子收藏古扇百余把(所谓古扇,估计也不过有明一代的折扇 。一般来说,团扇多以“柄”记,文中以“把”记,自然是折扇而非团扇 。)后为贾赦觊觎,指使贾琏巧取豪夺,以致石呆子家破人亡 。也由此可见当时折扇的收藏已成为一时好尚 。
古代扇子使用之普遍,成为了夏天不可或缺的一项商品门类,唐人李绰的《秦中岁时记》载:“端午前两日,东市谓之扇市,车马特盛 。”而远在巴蜀的锦官城成都,每年五月也设有扇市,盛极一时 。当然,这其中并无折扇,但五花八门的竹、羽、蒲、蕉制成的扇子,以及纱绢纨扇,都是可供不同阶层选择的消暑用品 。而自明代中叶以来,折扇的广泛应用,尤其作为艺术载体的形式问世,坊肆之间经营历久不衰,可以说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一些著名的扇庄如王星记、舒莲记等信誉卓著,产品极受青睐,除了一般档次不同的扇骨、扇面之外,还能定制加工,如扇面的款式及加矾加金,扇骨也可请名人拟画稿刊刻,以区别坊肆间的俗品 。
扇子作为艺术品,今天仍是收藏家求索的一个重要门类,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渐渐淡出,实在是令人遗憾 。夏日炎炎,小轻舒,给人一种庄静与安详,或多或少会拂去一些浮躁和暑热 。见过不少历史照片,印象最深的一张是七十年前卢沟桥事变的当日,北平各报采访人员赶赴宛平城采访当时的宛平县长王冷斋(解放后被聘为第一届北京文史馆馆员),照片上的王冷斋县长一袭夏布长衫,手执一把折扇,神态安详,侃侃而谈,对采访人员披露卢沟桥事变真相,向全世界控诉日军的挑衅行为,在敌军压境、民族危亡之际,仍不失书生本色 。那把折扇,那袭长衫,并没有显示文人的羸弱,却令人感到一种民族文化的厚重,一种不可辱的气质与精神 。
空调时代,虽不知寒暑之切肌,但仍然企盼着扇能再回到生活中来 。
【扇子是绘画的载体吗,扇子本身是不是绘画的载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