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的发声原理到底是什么

鼓是一种打击乐器 。那么,在它的发声过程中可以发现哪些原理呢?让小编告诉你鼓的声音原理!
鼓的发声原理
物体的振动(也叫机械振动)可以在空气体(也叫介质)中传播 。振动在空气体中的传播就是声音(也叫声波) 。当声音传入我们的耳朵并引起鼓膜振动时,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
振动的强度决定声音的强度 。当振动到达物体并引起其振动时,恰好物体的固有频率与传递的振动频率接近或相同,共振时物体的振动强度会大大增强 。
打鼓时,鼓面的振动引起鼓面下的空气振动 。由于鼓的设计 , 鼓的固有频率接近鼓面的振动频率,产生共振(空气体共振也叫共振),所以声强大大增强 。鼓的这种结构被称为“共振腔” 。许多乐器需要共振腔来增强声音 。人类的嘴也是一个天然的共振腔 。
单张纸没有击鼓的效果,因为它没有共振腔 。
鼓的演奏方式
鼓的形状有陀螺形、锥形、柱状、方形,各种鸟兽,甚至人形 。有些鼓上绘有各种几何图形,雕刻有花卉、植物和动物,突出了黑人文化的特点 。
鼓皮的种类很多,除了常用的牛皮、羚羊皮,还有豹皮、斑马皮、蜥蜴皮、鳄鱼皮甚至象耳皮 。非洲鼓上经常会加上一些装置,以达到一些特殊的效果,比如在鼓腔里放一些珠子或者干燥的植物种子,或者在鼓的边缘放上金属片、贝壳、彩色珠子等 。当鼓手击鼓时,会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 。抱鼓的方法有很多种 。把鼓放在两腿之间是很常见的 。有时候,你可以把鼓夹在腋下,或者挂在脖子和肩膀上 。
还有很多打鼓的技巧 。人们用拳头和手掌在各个部位击鼓,甚至用脚后跟击鼓 , 从而演奏出不同的声音和效果 。用鼓锤敲也是有用的 。过去,象牙和人骨被用作鼓锤 。还有一种摩擦鼓,用小棍摩擦喷了某种粉末的鼓皮发出声音 。在尼日利亚,有一种在腋下演奏的小鼓 , 随着手臂对鼓身皮带上的压力,可以随时改变鼓的音高 。
鼓的简介
鼓是我国传统的打击乐器 。根据《礼记·明堂卫》的记载,在一个很早的传说中,[土鼓],即一种用粘土制成的鼓,在[郭毅的]时代就已经存在 。由于鼓具有良好的共鸣功能,声音浑厚雄壮,声音传得远 , 所以早就被华夏先民作为军中的助威力量 。相传黄帝征讨蚩尤涿鹿之战中,【黄帝杀隗,以其皮为鼓 , 得五百功名】(引自《太平玉兰》卷五八二) 。
古代战鼓都是用鳄鱼皮做的,用鳄鱼皮做鼓皮,是基于鳄鱼凶猛的习性 。到了周朝,据《周礼·地方官司徒》一书记载,已经专门设置了一个鼓手来管理制鼓和击鼓 。民间管理的鼓有多种用途,如祭祀用的雷鼓、灵鼓、乐队用的金鼓等 。其中,分(音)鼓是专门用于军事目的的 。据《说文》记载,是一种大鼓,长八尺,鼓面四尺 , 两面有皮 。此外还有路鼓、晋鼓等 。也用于军事 。这些鼓后来发展成各种规格的战鼓,并广泛应用于军队 。
【鼓的发声原理到底是什么】鼓的分类
腰鼓:相传由羯鼓演变而来,公元4世纪开始流行 。唐代腰鼓因演奏功能不同,被称为“郑谷”或“合谷” 。自明代以来,腰鼓被广泛应用于凤阳花鼓、花鼓灯和淮北花鼓戏中,并逐渐演变为现代形式 。
腰鼓形似圆筒,两头略细,中间略粗,两头有盖 , 有两个铁环 。它用一根带子挂在腰上,每只手用一根木槌敲打 。腰鼓没有固定的音高 , 声音清晰 。既可作为舞蹈乐器,也可作为舞蹈道具,展现欢快活泼的场景 。是腰鼓队的主要乐器 。
狼:又名【二郎鼓】 。流行于福州地区 。狼杖起源于古代腰鼓乐器 , 形制与朝鲜长鼓相似 。鼓身为木质,全长约70cm,中间部分小 , 粗中端空,两面蒙牛皮或蟒蛇皮,鼓面直径约30cm 。鼓皮安装在一个金属环上,用绳子拉紧 。它是[福州樊氏]的主要乐器之一 , 也用于闽剧的伴奏 。
渔鼓:渔鼓,又名[竹琴]或[道统],南宋时就有这种乐器 。现代的渔鼓是用猪皮或羊皮做在长65 ~ 100厘米,直径约13厘米的竹筒上 。演奏时,左手牢牢握住渔鼓,右手拍打 。是民间民谣[道情]、[渔鼓]、[竹琴]的主要伴奏乐器 。
铜鼓:民间流行的一种大鼓乐器 。一种塘沽 。广泛流传于苏南地区 。鼓呈桶形 , 中间稍宽,高约60厘米 。用雪松、彩木、桦木或杨木制作,两面覆以牛皮,鼓面直径约50cm 。鼓身中间有三个鼓圈,用于穿鼓带或悬挂 。
演奏时,将同一面鼓空挂在木制三脚架上,用红木或其他硬木制成的双杵敲击 。用于民族器乐合奏、舞蹈、戏曲伴奏和节日的群众锣鼓 。可以挂在身上,在锣鼓齐鸣的时候演奏 。有单打 , 双打,翻筋斗,闷死等技巧 。敲击鼓心、鼓边、鼓框,由鼓心向鼓边逐渐弹奏,或由鼓边向鼓心敲击 , 可获得不同的音色变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