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家装节目里的设计 装修节目有哪些

作者|椰子树
“设计师花了一百多万改造西北农村老人的家,最后钱和房子都在桥下打水漂了 。”走在路上 , 河豚王的耳朵里至少有三个类似的讨论 。从线上到线下,家装节目《换梦者》几乎从“换梦”变成了“毁梦” 。
河豚电影资料馆走访多方,发现无论是主人、设计者还是观众 , 在这个节目中都有自己的隐形剧本 。业主希望低价得到知名设计师换房,设计师通过节目为自己的简历增值,观众通过节目完成一个想象 。节目组通过这样的剧情走向来控制背后的套路 。
曾经,每一季都有约7000名观众为其打高分 , 但到了第八年 , 节目主题的套路设置不断升级,单纯的故事煽情已经不足以满足观众,于是更多的触角伸向了各种社会问题 。西北农村住宅改造的争议,正是因为这类题材的套路失控 。
《造梦者》曾经是家装节目的典范,在最新一期依然回归正常水平 。但事实上,在这场舆论风暴中 , 反映的是房屋对各方重要性的演变,家装主题内容的逐渐枯竭,以及情感和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这些事情的背后 , 都是套路的叠加 。
业主、设计师、观众,各自拿着一个看不见的剧本 。梦变中“特例”的选择,极大的发挥了家装品种的优势 。
北京卫视有一档针对北京家庭的家装节目《生活》 , 类似于地区的“梦改” 。有参与过装修的业主告诉河豚君,排队花了半年多 。但基于全国范围的梦改,选取的样本数量更大 。
争相报名的业主不仅希望得到知名设计师的转化,更希望以性价比吸引他们 。这里是第一个套路 , 就是业主想低价换房的欲望 。
参与《梦变》的业主,最开始可以获得5000元/户的改造资金,其余由节目组的赞助商提供 。设计师是免费的,所以几乎只剩下人工费让业主支付全屋装修费用 。对于需要装修房子的普通家庭来说,几乎是只赚不亏 。
从每一季的内容可以看出,节目组选取的特殊案例一般包括空中局促、人口密集的房屋改造 , 胡同、四合院、民居、城中村、地震废墟等特殊房屋的改造 , 自闭症、老年痴呆症等特殊群体的房屋改造 。这里可以看到第二个套路 , 就是对于节目组来说,需要空之间的极端或者故事的极端,才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戏剧效果 。
一般情况下,因为装修前的房子基础很薄弱,所以装修后很容易让人眼前一亮,这在一开始就是方案中的一些“投机取巧”的部分 。即使情况没有那么“光明” , 有些节目为了剧情也会制造一定的效果 。
前“交换空室”的一大亮点就是48小时改造 。河豚君从相关从业者处了解到,有些业主会忍不住提前跑回家看 , 但即便如此 , 最后的节目也必须在业主最终收房时呈现一个惊喜 。这是老套路了 。
在《梦变》中,这种戏剧性的惊喜不仅要呈现给主人,还要呈现给观众 。观众得到的剧本是必须看到承载车主深层需求的改装,改装前后的对比需要得到一种“爽的感觉” 。另一方面,这也说明了设计师这个职业的“精英性”的弱化,即在节目中,设计师不再显得“高高在上”,而是感同身受、有感而发、量体裁衣 。
【那些家装节目里的设计 装修节目有哪些】被选中的家族可以由知名设计师通过节目组进行改造 。其中 , 节目组充当了普通生活中并不存在的桥梁,观众可以在其中找到一种想象空间 , 大大缩短了知名设计师与普通家庭的差距 。设计师精英化被弱化 , 人文关怀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呈现 。相应的 , 设计师也找到了抬高价格的敲门砖 。
一位准备装修的网友在某社交平台表示,他在找家装设计师的时候,会看到一些优秀设计师的简历中明确列出了他们在节目中的经历,这类设计师的价格通常会更高 。
这是第三个套路 。设计师通过参加项目来增加他们简历的价值 。在他们的剧本里,通过参与节目,他们的价值可以上升几倍 。根据网上爆出的价格,节目中几位好评如潮的设计师的设计费已经从600元左右/平飙升到2000元/平 。
除了外在的情况,节目中的特例转化也为业内设计师提供了信用背书 。河豚君从相关行业设计师处了解到,在《梦的改变》中,很多极端案例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落到设计师手中 。所以很多优秀的设计师甚至会把这些案例当做培训中的教学案例 。
回到西北农村房源爆炸的案例,本质不是技术或者建筑专业的问题,而是设计师“脱精英”的失败 。从设计师戴墨镜到参观房子再到出现,都不是很实用的设计 。即使主人在节目中没有表现出不满,也很大程度上不符合观众对剧情的预设和想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