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穷人冬天穿什么衣服 古代老百姓冬天穿什么衣服保暖( 二 )



纸衣之类虽然也有贵贱之分,但是总是比不上真正的裘皮衣服来得富贵 。尽管使用兽皮作为保暖衣物的选择非常原始,并且加工技术也早已成熟,但是由于中国一直是以农耕为主的社会,所以皮草的衣服并不广泛流行 。加上皮草往往是从北方的游牧民族进贡而来,所以量少而价高 。
明代时期,皮草就几乎不被当做保暖品,而是一种装点用的奢侈品 。即便在僭越成风的明代,貂皮这样逾越身份的服饰都基本不需要朝廷下令禁止,因为实在是罕有、能买得起的人身份一般不低 。由于皮草难得,所以它更成为了贿赂权臣的硬通货,被这些官员铺在了地上、垫在屁股下作为炫耀 。明末努尔哈赤起兵之后,皮草的数量就更加少了 。真正生活在高寒地区的普通百姓,还是会选择更为经济实惠的羊裘,或者随便用什么填出来的厚袄子 。

这种情况到了清代得到了改善,一来是统治阶层本身就是有穿着裘皮御寒的习惯,二来皮草的货源稳定了 。所以我们看《红楼梦》里各种裘皮衣服的出场就很多 。但是当时穿裘皮衣服的习惯是将毛朝里穿、面子上使用丝绸类面料,只在衣服的边缘露出一点皮毛的边儿,既增添了美观,又显得低调 。既然有了这种设计,大家就多了一份心思,将好一些的毛留在边缘处,也有特地拼上好皮毛的 。这些露出来的毛就被成为“出锋”或“出风”,“出风头”这句俗语就是这么来的 。

受冻的人往往也受贫,所以每逢寒冬政府就需要出面救济,发放粮食或衣物 。前面提到的纸衣,就曾是政府发放的物资 。对于我们来说只是保暖的事儿,对于古人来说可能就是存亡大事了 。

在冬季,物资的匮乏会更加显露出来,白居易的《卖炭翁》里写:“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便是这种矛盾的体现,寒冬危及生存,但是为了生存却祈愿天更冷一点 。别忘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也是死在了冬季 。

暖暖地活着多好啊!然而狐狸却没有暖气的……
寒冬一直是古代人又俱又怕的天气 。
在棉花被朱元璋强制性的推广之前,其实在宋朝时期就有不少老百姓开始种植棉花了,这个时期以后的保暖不必多说 。
那么在棉花出现之前,老百姓也需要过冬,尤其是北方,遇到寒冬的时候,冻死的人不计其数 。
首先是动物的皮毛,这个虽然现在不提倡甚至抵制了,但是在以前,这是最有效最好的制作冬衣的材料 。
再有就是普通老百姓可以用的起的"麻"了,我们在很多书中都可以看到"麻衣"两个字,多数是用来描写普通百姓穿着的,也就是说,麻布也是重要的冬衣材料,虽然效果一般,但是便宜 。
以前很多老百姓都会养些鸡鸭鹅之类的家禽,这些家禽的绒毛同样可以填充进衣服里御寒,而且效果还不错,跟我们现在穿的羽绒服有异曲同工之处 。
当然种植木棉树的地方,木棉也是重要的冬衣材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