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追夫人没氧化照片 秦始皇陵为什么不敢挖


为了了解历史,探索不同于文艺创作的古代人民生活的真实痕迹 , 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在全国各地参观和研究历史遗迹 。这不仅可以增进人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了解,还可以为国家创收 。
有网友感叹,主要原因是秦始皇陵还没有完全开发开放 。否则光是船票收入就几乎可以每年给各国海军力量增加驱逐舰,加强国防体系 。
虽然目前只有兵马俑等少数陵墓对外开放,但按照旺季150元,淡季120元门票,日均10万人左右的客流量,加上相关周边商品的收入,仅兵马俑带来的收入就已经超过10亿 。同时 , 游客的衣食住行也能极大地拉动Xi安的经济发展 。
因此,不难想象 , 秦始皇陵如果全面开发,将会吸引多少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届时创造的利润将在原有基础上翻一番 。
但既然国家从未进行过秦始皇陵的整体开发工程,自然有深层次的国家考虑 。
开发秦始皇陵的技术问题远比大家想象的复杂,而且秦始皇陵是一座珍贵的考古陵墓 。开发过程中出现一些失误,可能会对其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
那么 , 国家对秦始皇陵的开发有什么顾虑呢?
秦始皇陵的发掘有哪些难点?现在所有的兵马俑都是黄土的颜色,但其实刚出土的时候颜色就不一样了 。然而,它们一接触空空气 , 身上的颜色就像潮水一样迅速褪去,挖掘机们束手无策,大受震动 。
因此 , 开发任务的难点之一是如何避免对陵墓中的古物造成伤害 。
兵马俑比较“坚固”,颜色褪去后,其结构和外观都没有受到破坏 。而墓葬中有大量记载历史的竹简、帛书随葬品,极其脆弱,稍有不慎就能分分钟消散在众人面前 。
以1972年至1974年马王堆发掘的三座陵墓为例 。这三座陵墓的主人分别是辛追夫人、宰相李沧以及他们的儿子 。
考古学家在辛追夫人的墓地里发现了一个漆鼎 。打开后 , 他们发现这其实是一碗2000多年前的莲藕汤,汤里的莲藕片清晰可见 。
考古人员还没来得及做出下一步动作,这碗莲藕汤就因受到冲击而迅速消失,仿佛考古人员之前看到的只是2000多年前食物的残影 。轻轻一撞 , 残影如梦般消失 。幸运的是,在莲藕汤完全消失之前,现场有人拍了照片,证明碗里确实有汤 。这也提醒大家,文物发掘是有“风险”的 。事先规划好保存措施才可行 , 切不可随便处理 。
在随葬品中,相对于古人的衣食住行所透露的历史信息和风俗习惯,那些画像和竹简所能表达的历史更为直观和详细,但它们的易损性却低于那些薄薄的丝织品 。
专家曾在马王堆一号墓中发现保存完好的竹简 。专家发现 , 每张竹简底部都刻有“家”字 。专家们只是想对这些竹简做进一步的观察和分析 。竹子简单快速的氧化变黑,对这些竹简的研究只能到此为止 。
几千年前的文物在没有外界刺激的情况下还能保存得很好,主要是因为千百年来墓室里的氧气已经耗尽,没有水了,所以内部环境非常稳定,那些属于有机物的文物也能保持原貌,几乎不会发生变化 。
一旦受到外力入侵,这些文物会受到光照、温度变化、氧气和水的冲击一段时间,原本稳定的内部条件会被氧气和水的结合打破 。
文物,如竹简、丝织品等,在阳光照射下会分解自身的纤维素,所以现在考古学家一般会将文物直接包装,然后单独处理 。
同时禁止游客用闪光灯拍摄馆内陈列的文物,也是怕对文物造成损坏 。参观时一定要记得遵守博物馆张贴的提醒 , 不要自找麻烦 。
秦始皇陵整体规模庞大 。如果要挖掘,需要先打开顶部,从上到下挖掘 。如果想保护好陵墓里的各种陪葬品,就需要在第一时间对环境进行特殊处理 。
目前专家建议,最安全的办法是设置防护罩 , 把氧气全部抽出,直接把地宫放在无氧环境中 。考古人员都是带着储氧装置工作的,所以有机文物出土后根本不会被氧化 。
然而,将这种方法付诸实践存在技术和资金问题 。秦始皇陵的总长度和宽度约为500米 。如果要造这么巨大的保护罩,但是不会有坍塌和裂缝,而且空的气还得抽出来,工程师们还得仔细想一想 。很可能到最后都实现不了 , 相关费用也是天价 , 需要长期规划 。
秦始皇陵位于秦岭山脉 , 地下水位高,挖到地下16米就能出水 , 而地宫在地下26米左右 。如何在挖掘的时候排干地宫而不被淹也是一门技术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