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膏化现象”代表什么?

普洱茶的“膏化现象”代表什么?简单地说有两点特质:

一是具备大量对人体产生保健功能的特殊营养物质;

二是历经漫长岁月仍然是不腐、不败、不霉 。这种现象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

以北京故宫现存的茶品为例,虽然清朝时期有大量的各地名茶上贡至清朝皇宫,但能留存下来的唯有普洱茶两个品种:一是普洱茶团(又名万寿龙团);另一个则是普洱茶膏(至今仍在故宫珍宝馆展出) 。

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两款普洱茶产品能够经历少说也有上百年历史,没有出现霉变及木质化呢?答案只有一个——普洱茶特殊加工工艺所致 。

1.独有的晒青工艺

“晒青”是普洱茶发酵过程的初级加工阶段,是普洱茶发酵前对茶菁的预处理 。它的主要任务是在对茶菁相对脱水和“整条”的基础上,完成茶菁与自然界微生物菌群的第一次“自然接种”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自然接种”主要是以有氧菌为主;“晒青”之后的毛茶在压制紧压茶(俗称的自然发酵)与现代熟茶的渥堆工艺(人工发酵)则实现第二次“自然接种”,此次的微生物菌群与第一次不同,是以厌氧菌为主 。由此,我们说,“晒青”工艺不仅是普洱茶关键技术之一,而且是绝对不能“弱化”和轻易改变的工艺技术 。

那么,普洱茶的“晒青”工艺到底包括那些内容,它的特殊性又是什么呢?

简单地说,“晒青”工艺是普洱茶从茶叶采摘到初级加工若干道工序的总称 。它具体包括:①采摘,②脱水,③回软,④杀青,⑤揉捻,⑥晒干,⑦复揉,⑧分拣等 。

它最核心的技术是独有的三个特性,是隐藏在“晒青”工艺流程表面下的关键技术,也是“晒青”工艺质量关键控制点,具体包括:

一是普洱茶“晒青”环节对加工环境的特殊性要求 。“晒青”工艺的加工场所主要以露天晒场为主,屋内加工为辅 。这就要求加工场地除了相对干净之外,还有一个特殊要求,即自然环境中大量的微生物菌群的存在 。我们说,加工场地的干净在任何地区都能实现,但大量的微生物菌群存在,且这个微生物菌群的特性又是这个自然环境的独有,就比较难实现 。云南各地普洱茶所表现的不同“风味”,除了各地大叶种茶叶存在细微的差别外,更多的是因为不同地域微生物菌群差异造成 。云南普洱茶自古就有“一山一味”的说法,这种“风味”的差异性不仅使普洱茶“百花齐放”,同时也增添了普洱茶人追逐不同茶品的乐趣 。但是,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我们不怕普洱茶存在的各种“风味”,怕的是普洱茶没有“风味”,因为没有“风味”的普洱茶一定是加工场所自然环境中微生物菌群出现了问题,或者是制作工艺出现的“硬伤”所致 。云南有经验的普洱茶制作者非常注重“晒青”毛茶的品鉴,并根据品鉴的结果决定下一步的取舍 。所谓“看茶制茶”高水平的发挥,就是从“晒青”毛茶的品鉴开始的 。

笔者在云南曾听到一个有趣的事例,一位茶农对自家屋内的一批“晒青”毛茶出现品质下降给出了一个答案:是他家的“虫子”病了 。这里所说的“虫子”其实就是微生物菌群 。虽然他不知道微生物菌群是什么,但他清楚,导致他茶叶品质下降的原因不是他的“手艺”,而是他家的“虫子”——微生物菌群产生变异所致 。

因此,自然环境中微生物菌群——主要是有氧菌,对“晒青”过程中茶叶的“干预”,对普洱茶品质的走向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这就要求普洱茶的“晒青”过程,必须在符合自然环境要求的场所完成 。具体有三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