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血在上则忘”( 二 )


《素问·调经论》 “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 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 。血并于阴,气并于 阳,故为惊狂 。……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 善 怒 。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 “调经论” 所说 的是血并于上,善怒; 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 。与许氏所说近似,然而本质出入很大。“并” 字或许是 解释的关键 。王冰 [4 ] : “并,谓并合也 。未与邪合,故曰 未并也 。” 吴昆 [5 ] : “并,阴阳不和,自为并一也”。两位 认为 “并” 是聚的意思 。张介宾 [6 ] “并,偏胜也”。郭霭 春 [7 ] 将此段解释为 : “如果血与邪气在下部相混杂气与邪气在人体上部相混杂就会使人气乱、 健忘”。王洪 图 [8 ] 认为 : “ ‘并’ 是相结合,相合并。‘并于下’ 就郁滞 于下,血并于下,血蓄下焦而不能濡养心神 。” 总之,“并,合并” 在此有偏聚偏盛之意,这种解释 最为合适 。那么我们可以知道,许叔微将《素问》 的 “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 善怒” 与 “血并于下,气 并于上,乱而喜忘” 经过综合,误解成了“血在上则忘,血在下则狂”。以完成自己对 《伤寒论》 蓄血证病机的 解读 。这种误读应该属于诠释学所讨论的过度诠释 。
3 “血在上则忘” 对现代研究的启发
屠呦呦研究员在《青蒿素— — —中医药给世界的一 份礼物》 的诺贝尔奖演讲词中说 : “当年我面临研究困 境时,又重新温习中医古籍,进一步思考东晋葛洪《肘 后备急方》 有关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 之’ 的截疟记载 。” 获得关键的文献启示 。虽然“血在 上则忘” 是许叔微对《素问 》 “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 而喜忘” 的误读,以用于 《伤寒论》 蓄血证的诠释,然而 其为中医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及干预脑微血管内皮细 胞的研究提供了方向,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 。[10 -11 ] 如果我们回到原典,《素问 》 “气并于上” 的理论,将启 示我们未来的研究方向 。
辽宁中医杂志 作者:张涛 杜欢 刘超武【论“血在上则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