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长 土州是哪里的


读史知今,广西各地历史解说,少为人知的地方志历史,欢迎!读史知今,讲解广西历史和鲜为人知的地方志史 。欢迎光临!
道级行政区划管理制度是古代实行的一种行政管理制度 。这种制度可以说是“县制”中的一级行政区划,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所不同 。
这种级别的行政系统 , 从官级系统来说,“道官”,处于不可言说的地位 。都是故事,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 。真要严格区分的话,就不得不说“廉政” 。有两个词大概可以解释清楚,就是民政和军政 。
本文仅从区域行政区划(民政)的角度来谈这种路级行政区划体制 。
就单行政区管理体制的历史发展而言,我们一般只熟悉古代“县制”的历史演变 。从秦始皇的郡县,到后来的郡县,再到现在的省市县,中间很少特别提到“道” 。
道,行政区划的概念 , 其实最早出现在秦朝,与郡同级 。它是不同名称的同义词,用于特定地区,如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地区 。到了隋唐时期,道的行政观念慢慢发生了变化 , 地域由二级变为三级 。比如开元时,天下分为十五道 , 道,有点像现在省管的意思,其实就是当时的行政区划 。
但到了唐后期,行省逐渐成为节度的管辖地 , 地方节度的领地,节度成为军政要员,最终扼杀了唐朝 。
唐代的德道
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 , 这个初唐也是路级行政的最高时刻,因为到了宋代,“路级行政”取代了“路级行政”,也有了不同的含义 。此后,路级行政的地位慢慢下降,到了宋代以后,路级行政的定义也慢慢开始混乱 , 让人难以理解 。
总的来说,“道”作为行政区划的定义一开始并不明显 , 逐渐偏向军事 。政府行政分割,官职意义增强 。比如看明清电视剧时 , “某某道台”这种表述就频繁出现 。这时候这个“道”就是官职 , 类似于汉朝的刺史,后来的观察史 , 行政监察专员 。
到了明清时期,更明显的是“道”成为省以下军区的通称 。但在清代 , 道在一定程度上与地区行政的省、府、县混为一谈,争论颇多,有的理解为省、道、州、县四级 , 有的理解为两种不同的建制 。
清代中后期的广西三岛
以广西为例 。大致通过阅读,了解清代广西的行政区划和地方沿革 。我们都知道广西分为省(布政司)、州、县,即分为十一州两厅(清末):桂林府、柳州府、清原府、平岳府、梧州府、周迅府、南宁府、太平府、思明府、玺恩府等等 。
就行政管理体制而言 , 布政司有知事(知事),府有知府,郡有知府 。这已经是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了 , 里面没有提到“道”,似乎也没有关于“道”的内容 。
其实在这个区域划分中,还有一个“道”道级行政区划 。在道制上,清代(至1875年)广西分为三路,即左江路、右江路、桂平路 。(注:桂平路于1887年改为桂平路,光绪中后期增加太平司舜路成为四路) 。清代“道”的地域划分与唐代在意义上有所不同 。
到了清代 , 陶已经没有了疆域的概念,而是在省州之间设置的0.5级官制 。对地方没有实际管辖权,只有相应的地区军务和行政权力,可视为地方军政长官 。官道有很多种解释方式 , 巡道、护卫道、粮道、河道、驿道、海关道、屯田道、茶马道、、、、、很多种解释方式 。
简而言之,道主要分为军务和政务,道与地方行政(民政)的州县划分是有区别的 。简单通俗的说,就是两种制度的问题 。
晚清广西四道
辛亥革命后 , 中华民国政府也进行了行政改革 。在“道”的行政层面上,也沿袭了清代“军政”的定义 。整个国家被分成70多道 。其中,广西清代四道改为六道,即1913年2月 , 全省设置潭南道、郁江道、漓江道、柳江道、天南道、镇南道,并
1914年5月,按道官制改为南宁路、苍梧路、桂林路、柳江路、天南路、镇南路 。民国这一时期,“道”在自己的体系中也是有等级的 。根据其管辖范围的狭窄、事务的繁简、财富的多寡 , 大致可分为六大类三个等级,即:繁而短、缘而短、繁而短 。
但这种民国时期的“道统”在广西并没有实行很长时间 。到1925年8月,广州国民政府掌管广西省,根据军政合一的原则,撤销道级行政区 。到了1927年,道级制度正式废除 , 取而代之的是民兵团区制 。
这种道统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