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 二 )


在至今保存下来的几张现场照片中,有鞋帽厂的女工,有厂矿的工人,有一线不同施工段的农民 。
现居郭谦县乌兰敖都乡的何占柱至今还保留着当年挖土用的铁锹 。这把当时3块钱一把的铲子,是为数不多的可以用于工程建设的工具 。
“当时县里财力物力不足,几乎没有机械设备 。只有人力相对可用 。”“苦”是山回忆父辈参与“引松工程”的最大印象 。一代人以前,郭县人对原有的施工方法提出了挑战,即开挖总土方量1226万立方米 。
当时负责一线施工人员伙食的魏长喜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网采访人员,在挖渠开山的现场,他看到不同单位的人互相喊话,“争抢”工作 。干得多的团队被命名为“黄牛班”,干得多的“工作狂”会得到一张奖状,这几乎是当时最大的奖励 。
用何占柱的话说,去就是做 。有些年轻人还组成突击队,把铲子挖出来的土运走,直到背上起了水泡 。
时隔40多年,当时和县委书记一起工作的孙天来还记得大家晚上和白天都不回家的场景 。“我这辈子长到80岁,印象最深的是松松项目 。我做出了贡献,我是幸福和光荣的” 。
持续艰苦的建设带来了惊人的成果 。从1976年9月到1977年12月,郭谦县成千上万的人肩扛了240天 。在松水引水一期工程的三个阶段中,他们凿开川头山,挑开粘土,克服流沙和泉水,开挖土方993万立方米,完成了总设计任务的81% 。
人类征服自然的努力在1984年得到了回报,沿淞淞运河流入的水“复活”了查干湖,也彻底改变了一方水土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并在随后的几十年中造福了子孙后代 。
德水
如今,生活在郭谦县的年轻人很难想象半个多世纪前查干湖几近干涸的困境 。他们面前的湖里长满了水草和银鱼 。
“从我记事起,查干湖的水就已经越来越多了 。”1987年出生的马文彦几乎是在有水的查干湖边长大的 。到他19岁回来学做钓具的时候,查干湖已经恢复了几千年前的捕鱼传统 。2007年,查干湖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查干湖冬捕为标志的渔猎文化也成为其文化遗产之一 。
马文彦不是唯一一个回家寻找出路的年轻人 。查干湖开发的渔?。?1995年试捕后 , 吸引了一批本地和外地青年回国 。
“很多年轻人去全国各地想怎么混好,最后混好了发现这个渔场比其他地方多(工资) 。”原查干湖渔业党委副书记山见证了查干湖渔业进入21世纪后的大发展 。渔业复兴后,不仅查干湖的鲢鱼头鱼被认证为有机食品 , 鱼产品的存量、质量、产量、销量均居全省同行业第一,渔业从业人员也增加到近千人 。目前员工家庭人均收入3万元 。
马文彦现在是渔场的老工人,2011年成为副组长,他仍然记得在他当学徒的前两年 , 他什么都不知道 。这个普通人做不了的工作,需要体力,耐力,判断力 。
捕鱼十几年,他每年只休息一个月 。和其他钓鱼手柄一样,马文彦凌晨4点乘坐马车在查干湖冰面上 , 观察透明冰下的鱼泡,确定出水口 。他还经历了一个紧张的时刻,当时他误以为冰裂开了 。他收获最多 , 捕到近50万公斤 。
在这片曾经迎来辽朝渔猎和康熙帝东游的水域,新一代的渔家渔民开始打捞未知的海底世界 。
变化和传承在这里交织在一起 。五六年前,冬天捕捞的冰面上开始出现私家车,渔民们告别马车,以更可控的速度在冰面上行驶 。然而,一些传统仍然被遵循 。无论渔网的材质如何改进 , 网目尺寸始终保持在6寸 。“这就保证了只有捕捞5年以上的大鱼才被遗漏 。”马文彦告诉采访人员,这叫做“无尽的狩猎” 。
经过近40年的成功调水,古老而年轻的查干湖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成为“吉林样本” 。以胡凯鱼美食节、蒙古族民俗文化旅游节、查干湖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等一系列活动为契机,2019年查干湖接待游客46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0.6亿元 。
在追求冰雪的背后,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是相辅相成的 。2018年,******乘船游览了查干湖 。他登上渔舟,两眼闪闪发光 , 网住了鱼 。他祝大家“年年有鱼,年年有鱼” 。
中国青年报·中青网见习采访人员朱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