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原文翻译赏析,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全诗的意思( 二 )


苏轼自己评论他的文学创作 , 有一段话很精辟:
吾文如万斛泉源 , 不择地皆可出 。在平地 , 滔滔汩汩 , 虽一日千里无难 。及其与山石曲折 , 随物赋形 , 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 , 常行于所当行 , 常止于不可不止 , 如是而已矣!其他 , 虽吾亦不能知也 。(《文说》)
这段话 , 可与他的另一段话相补充:“夫昔之为文者 , 非能为之为工 , 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 。山川之有云雾 , 草木之有华实 , 充满勃郁而见于外 , 夫虽欲无有 , 其可得耶?”(《江行唱和集序》)
这“美”来自结尾的“精” 。从文章结构看 , 结句属“合” , 就此打住 。从语意上看 , 它包蕴丰富 。“闲人”一词 , 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 , 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 , 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 , 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的 , 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 , 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 , 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 。其次 , “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 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 , 但是却被一贬再贬 , 流落黄州 , 在内心深处 , 他又何尝愿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
【《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原文翻译赏析,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全诗的意思】总之 , 游记以真情实感为依托 , 信笔写来 , 起于当起 , 止于当止 , 犹如行云流水 , 于无技巧中见技巧 , 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 , 豪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 。
分层赏析全文分三层 。第一层叙事:交待了时间 , 地点和夜游原因 。
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 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使已经四年了 。这天夜里 , 月光照入他的房间 , 作者本欲就寝 , 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 , 顿起雅兴 , 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 , 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 。张怀民和苏轼一样 , 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 , 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 。当晚 , 张怀民也还未睡 , 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 。这一层叙事 , 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 。(寻友夜游)
第二层写景: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清 。
作者惜墨如金 , 只用十八个字 , 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 。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 , 洒落庭中 , 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 , 更妙的是 , “水”中还有水草漂浮 , 游荡 , 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 。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 , 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 , 新颖 , 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 。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 , 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 。(庭中夜色)
第三层:惋惜无人赏月
便转入议论 。作者感慨到 , 何夜无月 , 何处无竹柏 , 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 , 除了他与张怀民外 , 恐怕就不多了 , 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 , 苏轼谪居黄州 , “不得签书公事” , 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 , 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 , 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 , 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 , 月光至美 , 竹影至丽 , 而人不能识 , 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 , 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 , 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 , 可以说是宠辱不惊 , 进退自如 。当然 , 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月下抒情)
细化赏析“月色入户”:寒夜寂寥 , “解衣欲睡” , 这当儿 , 月光悄悄地进了门 。“入户”二字 , 把月光拟人化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孤独寂寞 , 主动来与他做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