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一首示子侄》原文翻译赏析,为学一首示子侄全诗的意思( 二 )


文章的第二段则通过一个故事 , 也可以说是一则寓言 , 进一步说明难易与成败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有志者事竟成 , 只要能坚定地朝既定的目标走去 , 必定是可以达到终点的 。四川的贫僧和富僧都想去普陀山朝圣 , 贫者凭着一瓶一钵和坚定的意志 , 实现了自己的心愿;富者虽有足够的钱可雇船前往 , 但由于自己的犹豫畏缩 , 终未能达到目的 。作者由此说明了“立志”的重要 。所谓“立志” , 不仅是要树立奋斗的目标 , 而且要有百折不挠、知难而进的精神 , 这正是学习中第一可贵的 。这一段通过具体生动的记叙 , 设想出人物的语言神态 , 形象地揭示出立志的重要 , 犹如一则寓言故事 , 虽然平易简单 , 却寓有深刻的道理 。
最后一段结论 , 还是归结到聪敏与昏庸的问题:聪敏不可恃 , 昏庸也不可限 , 关键在于能否力学不倦 。作者强调了学习中的主观能动作用 , 摆脱了天赋决定论的成见 , 劝人以学 , 对于不同天资的人都有勉励的作用 。他对聪敏“可恃而不可恃” , 对昏庸“可限而不可限”的辩证认识无疑都是很有见地的 。
全文始终用了对比的方法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 如一开始便从天下事“难”与“易”的不同落笔 , 指出在学习中“难”与“易”是相对的 , 可变的 。接下来又从昏庸和聪敏及其与成败的关系立论 , 反复辨难 , 说理明白 , 使读者信服 。蜀僧的一贫一富 , 贫者仅恃一瓶一钵 , 富者可以买船而下 , 结果贫者至南海而富者不能至 , 始终在强烈的对比中展开说理 , 增添了文章的生动性 。文中多用偶句 , 如:“为之 , 则难者亦易矣;不为 , 则易者亦难矣 。”“学之 , 则难者亦易矣;不学 , 则易者亦难矣 。”以及“吾资之昏”与“吾资之聪”两段 , “聪与敏 , 可恃而不可恃也”与“昏与庸 , 可限而不可限也”两段等在句法上都两两相对 , 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文中并没有艰深的文词 , 只是娓娓道来 , 如一篇师长对晚辈的劝勉之词 , 语重心长 , 切合题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