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一首示子侄》原文翻译赏析,为学一首示子侄全诗的意思


《为学一首示子侄》原文翻译赏析,为学一首示子侄全诗的意思

文章插图
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 , 则难者亦易矣;
不为 , 则易者亦难矣 。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学之 , 则难者亦易矣;
不学 , 则易者亦难矣 。
吾资之昏 , 不逮人也 , 吾材之庸 , 不逮人也;
旦旦而学之 , 久而不怠焉 , 迄乎成 , 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
吾资之聪 , 倍人也 , 吾材之敏 , 倍人也;
屏弃而不用 , 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
圣人之道 , 卒于鲁也传之 。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 , 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 , 其一富 。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 , 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 , 犹未能也 。
【《为学一首示子侄》原文翻译赏析,为学一首示子侄全诗的意思】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 , 贫者自南海还 , 以告富者 , 富者有惭色 。
西蜀之去南海 , 不知几千里也 , 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
人之立志 ,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 , 可恃而不可恃也;
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 , 自败者也 。
昏与庸 , 可限而不可限也;
不自限其昏与庸 , 而力学不倦者 , 自力者也 。
【作者】:彭端淑(约1699年-约1779年) , 字乐斋 , 号仪一 , 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县)人 。生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八年 , 卒于清高宗乾隆四十四年 。清朝官员、文学家 , 与李调元、张问陶一起被后人并称为“清代四川三才子” 。彭端淑...
【译文】: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 , 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 , 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 。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 , 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 , 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
我天资愚笨 , 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 , 赶不上别人 。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 , 等到学成了 , 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 。我天资聪明 , 超过别人;能力也超过别人 , 却不努力去发挥 , 即与普通人无异 。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 。如此看来聪明愚笨 , 难道是一成不变的吗?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 , 其中一个贫穷 , 其中一个富裕 。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 , 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 , 尚且没有成功 。你凭借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 , 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 , 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 。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
四川距离南海 , 不知道有几千里路 , 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 。一个人立志求学 , 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 , 聪明与敏捷 , 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 , 是自己毁了自己 。愚笨和平庸 , 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 , 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
【注释】:1、资:天资 , 天分 。之:助词 。
2、倍人:“倍于人”的省略 。
3、屏:同“摒” , 除去、排除 。
4、圣人:指孔子 。卒:终于 。鲁:迟钝、不聪明 。
5、鄙:边远的地方 。
6、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
7、何恃:“恃何”的倒装 。恃 , 凭借、依靠 。
8、钵:和尚用的饭碗 。
9、买舟:租船 。买 , 租、雇的意思 。
10、顾不如:难道还不如 。顾 , 难道 。
11、自败者也:判断句 , 表示肯定 , 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
【赏析】:文章一开头便从难易问题下手 , 作者认为天下之事的难易是相对的 , “为之 , 则难者亦易矣;不为 , 则易者亦难矣” 。学习也是如此 , 只要脚踏实地去学 , 没有掌握不了的学问;反之 , 不通过学习 , 就是极容易的事也会被视作十分困难 。在说明了难易的辩证关系之后 , 作者便引出了智愚的问题 。天资不高 , 才能平庸的人 , 只要勤于学习 , 久而久之 , 也能有所成就 , 摆脱昏与庸的境地;而天资聪敏 , 才能出众的人 , 如果自暴自弃 , 不学无术 , 也将与昏庸者为伍 。相传孔子的学说由智能鲁钝的曾参传给了子思 , 再由子思之徒传给了孟子 。所以作者说:“圣人之道 , 卒于鲁也传之 。”因而作者认为昏庸与聪敏是相对的 , 关键是取决于个人的努力 。这第一段完全以论述的笔墨出之 , 明白地摆出了自己对学问之道的看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