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翻译赏析,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全诗的意思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翻译赏析,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全诗的意思】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原文翻译赏析,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全诗的意思

文章插图
昨夜雨疏风骤 , 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 , 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 ,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
【作者】: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 , 汉族 , 山东省济南章丘人 。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 , 婉约词派代表 , 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 ,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 , 后期多悲叹身世 , 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
【译文】: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 , 但是风却劲吹不停 , 我酣睡一夜 , 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 。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 , 外面的情况如何 , 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 。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 , 红花凋零 。
【注释】:疏:指稀疏 。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 , 红花凋零 。
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 , 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 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
雨疏风骤:雨点稀疏 , 晚风急猛 。
【赏析】: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 , 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 , 但却“无一首不工” , “为词家一大宗矣” 。这首《如梦令》 , 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 , 有人物 , 有场景 , 还有对白 , 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 , 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 , 语言清新 , 词意隽永 。
起首两句 , 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 , 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 , 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 , 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 。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 , 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 , 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
三、四两句所写 , 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 。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 , 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 。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 , 窗外定是残红狼藉 , 落花满眼 , 却又不忍亲见 , 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 。一个“试”字 , 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 , 表达得贴切入微 , 曲折有致 。“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 。”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 。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 , 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 , 可是侍女卷起窗帘 , 看了看外面之后 , 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 。一个“却”字 , 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 , 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 , 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她想:“雨疏风骤”之后 , “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 , 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 , 你知道不知道 , 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 , 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 , 可谓“传神之笔 。“应是” , 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 , 口吻极当 。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 , 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 。同时 , 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 。海棠虽好 , 风雨无情 , 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 。一语之中 , 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 , 可谓语浅意深 。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 , 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 , 她毕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 , 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 。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 。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 , 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 , 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绿”代替叶 , “红”代替花 , 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 , “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 , 是两种状态的对比 。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 , 经词人的搭配组合 , 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 , 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 。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 , 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 , 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 。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 , 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