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精蓄锐典故出自哪里,养精蓄锐什么意思?


养精蓄锐典故出自哪里,养精蓄锐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孙资是三国时期的曹魏重臣 , 早年在贾逵的推荐之下跟随曹操做事 。曹魏建国以后 , 孙资一路高升 , 魏明帝时期对孙资更是宠幸 , 升迁卫将军进爵中都侯 。在诸葛亮北伐期间 , 司马懿曾力劝曹睿出兵进攻汉中 , 但孙资认为此事最好的选择是坚守阵地 , 提升国力 , 后来曹睿则是听取了孙资的建议 。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养精蓄锐” , 就和孙资有关 , 一起来看看背后的典故故事吧 。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及九十六回 , 发生在诸葛亮“一出祁山”后 , 相关人物分别为孙资、曹睿和诸葛亮 。原文如下:
却说司马懿分兵而进 。此时蜀兵尽回汉中去了 , 懿引一军复到西城 , 因问遗下居民及山僻隐者 , 皆言孔明止有二千五百军在城中 , 又无武将 , 只有几个文官 , 别无埋伏……懿悔之不及 , 仰天叹曰:“吾不如孔明也!”遂安抚了诸处官民 , 引兵径还长安 , 朝见魏主 。睿曰:“今日复得陇西诸郡 , 皆卿之功也 。”懿奏曰:“今蜀兵皆在汉中 , 未尽剿灭 。臣乞大兵并力收川 , 以报陛下 。”睿大喜 , 令懿即便兴兵 。忽班内一人出奏曰:“臣有一计 , 足可定蜀降吴 。”
却说献计者 , 乃尚书孙资也 。曹睿问曰:“卿有何妙计?”资奏曰:“昔太祖武皇帝收张鲁时 , 危而后济;常对群臣曰:南郑之地 , 真为天狱 。中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 , 非用武之地 。今若尽起天下之兵伐蜀 , 则东吴又将入寇 。不如以现在之兵 , 分命大将据守险要 , 养精蓄锐 。不过数年 , 中国日盛 , 吴、蜀二国必自相残害:那时图之 , 岂非胜算?乞陛下裁之 。”睿乃问司马懿曰:“此论若何?懿奏曰:“孙尚书所言极当 。”睿从之 , 命懿分拨诸将守把险要 , 留郭淮、张郃守长安 。大赏三军 , 驾回洛阳 。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 , 诸葛亮“一出祁山”结束后 , 司马懿上奏魏明帝曹睿 , 要求带兵进犯汉中 。曹睿大喜 , 召集群臣商议 。尚书孙资却认为汉中之地易守难攻 , 一旦发动进攻 , 东吴必将趁机进犯淮南地区 。孙资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占据要地坚守 , 努力提高国力 。最终 , 孙资的建议得到了曹睿的采纳 。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 , 是孙资口中的“养精蓄锐” , 意为养足精神 , 积蓄力量 。也指保存部队的战斗力 , 准备新的战斗 。这也是由《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
小说中提到的孙资给魏明帝曹睿提出的这个建议 , 在历史上的确存在 , 不过时间并不是在诸葛亮“一出祁山”之后 , 而是在此战爆发之初 。据《三国志?刘放传》注引《孙资别传》载 , 魏明帝太和二年(公元227年) , 诸葛亮屯兵南郑 , 准备发动首次北伐 。得知这个消息 , 不少朝臣认为应该主动进攻汉中 , 魏明帝曹睿对此也非常赞同 , 便询问孙资的意见 。不料 , 孙资的一席话却改变了曹睿的最终决定 。
孙资是这样表态的:“昔武皇帝征南郑 , 取张鲁 , 阳平之役 , 危而后济 。又自往拔出夏侯渊军 , 数言‘南郑直为天狱 , 中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 , 言其深险 , 喜出渊军之辞也 。又武皇帝圣于用兵 , 察蜀贼栖于山岩 , 视吴虏窜于江湖 , 皆桡而避之 , 不责将士之力 , 不争一朝之忿 , 诚所谓见胜而战 , 知难而退也 。
今若进军就南郑讨亮 , 道既险阻 , 计用精兵又转运镇守南方四州遏御水贼 , 凡用十五六万人 , 必当复更有所发兴 。天下骚动 , 费力广大 , 此诚陛下所宜深虑 。夫守战之力 , 力役参倍 。但以今日见兵 , 分命大将据诸要险 , 威足以震摄强寇 , 镇静疆场 , 将士虎睡 , 百姓无事 。数年之间 , 中国日盛 , 吴蜀二虏必自罢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