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六君子到底是怎么死的,“戊戌六君子”的罪行( 三 )


2、林旭、康广仁
时人对林旭的评价是“年少轻躁” 。林任职军机章京时 , 年仅二十四岁 。
林氏对康有为的看法 , 多受外界环境之影响 , 并无定见 。
1897年11月 , 林氏致书李宣龚 , 谈及自己与康有为的交往 , 称“康长素适来 , 日有是非 , 欲避未能” , 所谓“是非” , 大约是此时政、学两界之主流人物 , 均不齿康氏的学术与政治理念;林氏乃两江总督沈葆桢的孙婿 , 以世家子弟身份在京寻求政治机会 , 自不愿与名声不佳的“康党”扯上关系 。
但到了1898年5月 , 康氏已得光绪之青睐 , 林氏在为康的《春秋董氏学》作跋时 , 已不忌讳自述“南海先生既衍绎江都春秋之学 , 而授旭读之” , 颇为自豪地明言自己做了康有为的学生 。
林氏进入军机处 , 按康党的说法 , 是光绪看中了他“康有为弟子”的身份 。
其实 , 1898年6月林氏被荣禄招入幕府 , 才是光绪选中他的真正缘故——光绪选拔军机四章京 , 必须平衡满汉新旧:杨锐、刘光第代表张之洞汉臣一系的势力;林旭代表荣禄满臣一系的势力;谭嗣同充当了康党在军机处的代言人 。
据时人披露 , 林氏当值期间 , “欲尽斥耄老诸大臣” , “凡建一策 , 僚辈不能决者 , 旭大呼奋笔拟稿以进” , 可见其冒进与积极 。
此种冒进 , 曾引发荣禄的担忧 , 恐其给自己招祸 , 故致信林氏 , 劝其在新政事务上“虚怀下问” , 多与枢庭老臣商议 , 不应该“遇事纷更” 。
不过 , 当时林氏已既深受康有为影响 , 康党的目标 , 乃开制度局、懋勤殿 , 架空现有各级权力部门 , “遇事纷更”乃康党的既定方针 , 林氏自然不会接受荣禄之劝诫 。
政变前夕 , 京城空气空前紧张之时 , 林氏曾深夜前往郑孝胥之处问计 , 据郑孝胥日记记载 , 林氏与他谈论良久 , “自言不得以康党相待”——这种身份认同 , 虽是林氏被捕前的一种自我安慰 , 但也反映出林氏与康党之间 , 确实存在一定的疏离 。
林氏在被捕前夕 , 曾四处活动求救 。据章太炎透露 , 林氏在被逮捕前夜 , “知有变 , 哭于教士李佳白之堂” 。《异辞录》记载 , 林氏在被捕前一天 , 还曾求告到李鸿章幕僚马建忠车前 , 欲求马氏“回车复见傅相 , 为我乞命” 。林旭被捕后 , 荣禄拒绝对其施以援手 。
至于康广仁 , 因其系康有为胞弟 , “康党”的身份似乎不容置疑 。但早在政变之前 , 康广仁曾致信友人 , 抱怨过康有为一意孤行 , 大事难成:
“伯兄规模太广 , 志气太锐 , 包揽太多 , 同志太孤 , 举行太大 , 当此排者、忌、挤者、谤者盈衡塞巷 , 而上又无权 , 安能有成?”
显见其对康有为的政治行为 , 并不全然支持 , 而是身怀担忧 。
清末 , 汪精卫刺杀摄政王失败入狱 , 遇一老狱卒名刘一鸣者 , 自称曾看守过谭嗣同、康广仁等人 。刘氏对汪精卫谈及往事:
“谭在狱中 , 意气自若 , 终日绕行室中 , 拾取地上煤屑 , 就粉墙作书 , 问何为 , 笑日:‘作诗耳 。’……林旭美秀如处子 , 在狱中时时作微笑 。康广仁则以头撞壁 , 痛哭失声曰:‘天哪!哥子的事 , 要兄弟来承当 。’林闻哭 , 尤笑不可仰 。既而传呼提犯人出监 , 康知将受刑 , 哭更其 。”
参考康广仁政变前的书信 , 狱卒之言 , 似亦可信 。
3、杨深秀、谭嗣同
杨深秀以御史身份被当作“康党”而遭到杀害 , 与其戊戌年和康有为过从甚密有关 。
杨锐在给张之洞的密函中 , 曾提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