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9大要素建立好知识体系 建立体系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二 )


这才是最有效的学习过程 。
所以,从应用层面上来说 , 同样有3个层次:
1)使命:这个领域是为了什么而存在的?
2)大问题:在这个领域中,存在着哪些推动领域发展的「大问题」?前人们是如何思考、回答的?
3)小问题: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我对哪些方面有兴趣?我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我如何组织和思考这些问题?
大问题是就某个领域的发展和演化而言 。举个例子:以心理学来说,情绪是什么?意识是什么?大脑的机制是什么?这些 , 就是心理学家所面临的、需要不断探索和回答的「大问题」 。
哲学的入门书,我一直推荐《大问题》和《哲学的门槛》,就是因为它们采用了这样的结构 —— 不是照搬流派和历史,而是告诉你:哲学的发展是要回答什么问题?关于这些问题,历来的哲学家们做出过什么努力?分别有了哪些进展?
这是非常好的入门方式,也是将通识「点石成金」的方法 。
小问题,则是针对个人的学习而言 。学习这个领域,是为了回答自己哪方面的疑问?解答哪些实际问题?
只有采取问题导向 , 用这种方式去思考,才能更好地激发和活化你所学到的知识 。
举个例子:时间管理有大量的基础知识、工具和方法论 , 学完这些之后呢?不是照搬,而是看你的背景和需求是什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然后,再从这些大量的方法论中 , 抽离出它们的精髓和骨架,重新进行组织结合,演化出一套最适合个人的管理法 。
这就是一种「有序的结构」 。
通过这种方式 , 你才能对学到的知识赋予意义和价值,让它们体系化 。
一张地图画出来,不是放在那里积灰,而是要用来指引道路的 。
知识也是如此 。
3. 资讯
前面两点,通识和应用,共同构造了知识体系的绝大部分 。
剩下的一部分,就是资讯 。
什么是资讯?简单来说,就是对于前两者的更新 —— 亦即一个个小的更新包 。
任何一个领域都在发展之中 , 不断地修正之前的小错误、在某些方向进行探索 。它们的形式,可能是论文,杂志,网络文章,书籍,等等 。
重点是什么呢?知识体系不是一个静止的东西,而是需要不断迭代和完善的 。必须有新的水流进来 , 再将沉渣冲洗掉,才能不断维持它的生机 。
举个简单的例子:上个世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是「短时记忆可以保持7个单位左右」 , 这就是经典的「神奇数字7」 。它是一个「通识」 。
但21世纪初的最新研究发现,短时记忆的容量其实只有 4,不是 7 —— 这就是一个「更新包」 。那么你就会知道:喔,我的知识需要更新了 。
现在 , 你去看近几年出版的心理学科普书,基本全都改过来了 —— 这就是「资讯」经过时间检验,变成了新的「通识」 。
如果你不关注这些前沿成果,不去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 , 你就会发现,不知不觉,你的知识已经变得陈旧,已经无法跟上时代,也听不懂别人在说什么了 。
所以,求知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
知识不是终点,而是在路上 。
二、我们从哪里学:三种方式
1. 导师
我在「通识」中讲过 , 这其实是一个悖论:要想入门一个领域,你需要好的通识材料;但尚未入门的人,又如何去分辨,什么才是好的通识材料?
这就是答案:你需要一位「导师」 。
导师未必是老师,他可以是你的朋友,同事,名人,任何一个人 。甚至,也可以不是一个人 —— 一个网站 , 一个服务,一个在线教育平台,都可以 。
他的作用,是为你提供一条有效的「学习路径」(Learning Path) 。
什么是学习路径?你该从什么地方入门,然后学什么,再然后学什么,接着学什么,等等 。最简单的形式,就是书单 。
列书单谁都会,但好的书单,非常难得,因为必须考虑许多因素 。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梯度:一条好的学习路径 , 必定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广至专的 。
入门时,挑选哪些通识书籍,能最大限度地平衡趣味性和专业性?入门后,该如何挑选不同流派、立场、观点的内容?如何引导一个人,慢慢延伸向更专业、更深入的部分?
这些,都非常考验导师的功力和积累 。
另一点是难度 。
我们知道,学习有一个「舒适区」理论 。待在自己熟悉的地方(舒适区),是学不到东西的,你只是在不断重复;离舒适区太远(危险区),也很难学到东西,因为你完全不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