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传习录》 传习录翻译( 二 )


这个版本的钱德宏的文字记录,称为传记的延续 , 现在是传记的第二卷 。
从上面的文字可以看出,王阳明先生在世的时候,有三种传记;王阳明先生去世后,出现了另一种传记 。
总的来说,以上四种综合构成了目前市面上能看到的传记类记载的主要内容 。后来虽有一些补充内容 , 但主要是认可和流传以前的内容 。
传记是为了什么?
显然是王阳明先生教育弟子的言论 。
今天,它是我们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在这个世界上做一个普通人,如何做一个正常人的指南 。
所以,
如何读传记?
先看王阳明先生的生平传记 。
一个人说什么,要看他经历过什么样的生活 。只有对王阳明的生平有了一定的了解,才有机会理解他为什么会说这些话 , 从这些话里你能学到什么给读者?
第二,要了解传记的文本特征 。
传记里的话 , 当然是儒家思想的内容 。但因为王阳明独特的人生经历——“初嗜 , 后嗜骑射,三次于辞章 , 四次于仙,五次于佛 。”德秉寅,始归圣贤之学”(见好友詹甘泉为王阳明所写墓志铭) 。
所以,读完传记,可以多读几本书,比如《易经》、《坛经》、《吴镇序》,这样会有更好的认识 。(1)
第三,要注意传记的问答形式 。
传记的核心形式是问答和对话 。这种形式决定了这些话是“即兴”的 , 也就是说,每次谈话的背景都是特定的人,特定的问题,特定的答案,是典型的“个性化”谈话 。
阅读时,可以试着理解提问者的立场 。如果你有代入感,可能会有更好的体验 。
同时,如果你不能理解,就不要试图去理解 。也许,那个问题不一定是你想了解的那个 。
第四,要注意“求其所是” 。
王阳明先生的思想博大精深,文字不如文字真实 。如果当时遇到什么疑惑,第一,不要质疑 。第二,即使发现不对,也不要当真,因为这是“即兴”发言,不一定代表你的目的 。
所有的,就找合适的去学,去练 。
第五,要坚持不懈地“学” 。
对于自己的学生,王阳明先生一再说是“简单”的学习,但这个“简单”其实很难:因为越简单,越难坚持 。
王阳明先生说 , “良知是自然之灵” 。对于这样的“精灵”,一定要持之以恒的“学习” 。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到达“良知”的彼岸 。
附录:(1)黄宛是谁?
黄宛(1477-1551) , 字宗宪、、久安、石龙 。浙江省黄岩县东皇(今温岭市鳌环镇顾村) 。
明五年(1510年) , 黄宛经朋友推荐认识了王王阳明,结为终生同盟,共同求学 , 被称为大师 。晚年,黄宛尖锐地批判了王阳明学说的流弊 。
黄宛在他的《明道编选》中写道: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和一两个下海的先生做过一次讲座 , 让我知道我是极有良知的,我认为物非我心 。又叫“案”、“对”、“错”,以归对;至 , 至也,至极良知,以致无亏 。身、心、意、知、物融为一物,常理即良知;格、智、成、正、修是一回事,通是良心的努力 。云,克己全用在事上 , 克己,就是自我否定 。你看六祖坛经,就知道它一无所有,不思善恶,见其本来面目,直而高人一等,自以为合乎良知 。另外以《武真章序》为圣旨 。儒家与神仙、佛家殊途同归,但又各有不同 。按孔子的《论语》说,都是上学的事,不是直接超越开悟的事 。你要相信自己从来没有相信过的东西 , 才会知道空的坏处,而且要相信很久 。这是一个错误 , 但这是一个错误!
上面文中黄宛所说的先生,指的就是王阳明先生 。毕竟王阳明是唯一一个以“养良知”为目的的“君子” 。
有意思的是,黄宛在《明道编选》中还详细地谈到了儒释道的异同:比如“人心我心大害 , 丧其命,天下万国亡 。所以佛老也以此为第一层次 。”如“师之志,舍生忘死,一心一意,方为大也 。”平时他就想这些 。他处理一切都很简单 , 但他仍然非常勇敢 。只有用尽他的勤奋,他才能成功 。我以德为志,无非天下各国;如果你不努力 , 你会像一个人一样好 。怎么才能得到呢?"
感谢黄宛记录了王阳明先生的教诲细节,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走进王阳明心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