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官渡之战中曹操杀了袁绍多少人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的三大战役之一,也是古代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交战双方是曹操和袁绍,战争结果众所周知,曹操大获全胜,袁绍带着几百人溃散而去,之后不久郁郁而终 。那官渡之战中曹操杀了袁绍多少人?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双方开站,战争起初对曹操极为不利,袁绍参加此场战役的兵力达10多万之众,其中光骑兵就有1万多,而曹操二万人左右,骑兵只有一千,这场实力悬殊的战争,却以曹操的大获全胜而告终 。其中袁绍的谋士许攸有着巨大的功劳,他投降曹操,建议曹操奇袭乌巢粮草辎重 。
当时袁绍听说曹操袭击乌巢,反而十分高兴,觉得曹操袭击乌巢,官渡兵力肯定不足,倒是只要拿下官渡,曹操必败,所以只派一部分兵力救援乌巢,用主力猛攻官渡曹军,哪知曹营攻打不下 。曹操却烧毁了袁绍的全部粮草,乌巢粮草被烧传到袁军前线,袁军军心动摇,曹军乘势出击,大败袁军,袁绍降军达七万之众 。
这些人之后被曹操命令坑杀,所以官渡之战曹操杀了袁绍7万多人,有人不解了,为什么曹操要杀了这些人,不扩编成自己的人马呢?其中粮草是关键,曹军本已缺粮,现在又有7万降军,哪有这么多粮食,如果不让这些人吃饱,必然叛乱,更不可能放回去养成后患 。另外如果不坑杀了这些将士,如若那七万将士心中不服,倒戈一击,曹操可就危险了,因此不能怪曹操心狠手辣,作为一个统治者,军事家这是必然要做的,不但是曹操,历史上很多战将,在俘虏了降军后,都是将其坑杀,以绝后患 。官渡之战是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上统一并巩固了北方,之后曹操便率军南下,意欲一统天下 。
“官渡之战”袁绍输在哪儿?当袁绍南下,曹操曾聚集文武商议对策,孔融和荀彧之间的一段论辩特别引人注目 。孔融:“袁绍势大,不可与战,只可与和 。”荀彧曰:“袁绍无用之人,何必议和?”孔融:“袁绍士广民强 。其部下如许攸、郭图、审配、逢纪皆智谋之士;田丰、沮授皆忠臣也……何谓绍为无用之人乎?”荀彧笑曰:“……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智,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无用:此数人者,势不相容,必生内变……纵有百万,何足道哉!”孔融默然 。
实际上,战事相持到十月,曹营已经绝粮,必须向后方的许昌紧急求援 。但许攸一反叛,向曹操献计火烧乌巢,整个战局随之翻盘,急转直下 。这是官渡之战胜败的关键所在 。袁绍的军事失败,显然是权术的作用目标出错了,人事上出了问题 。拿曹操与袁绍在沟通方式上做个比较 。曹操会将一个议题透过众议的方式让大家相互讨论辩解、分享智慧,以便得到最周详的思考 。也就是能沉住气、静下心、深藏于心,反复掂量与权衡 。此外,曹操颇有容人的雅量,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容纳“刚而犯上”的人才 。所以,曹操手下的荀彧、荀攸、程昱、郭嘉、满宠、刘晔、吕虔、毛玠等人,都能各安其位,各司其职,从无相互谗害 。
袁绍的沟通模式是随机性的个别征询,而不是众议 。在这种模式的暗示下,部属只会个别向他反映意见,类似于打小报告,使得部属之间少有坦诚的横向沟通 。而袁绍本人既是个“有选择的倾听者”(只听他喜欢听的),又是个容易混淆是非,用一时结果来加罪于人的冲动型领导 。
这种权术风格和沟通模式造成的直接后果非常坏 。使得部属产生了“我只向老板负责”、“只要老板满意就行,别人无所谓”的意识和心理契约 。
久而久之,由于资源的排挤效应,大家都要想办法逢迎老板,以便得到赏识和信用的机会 。当意见被采纳,就要想尽办法让自己的意见(而非团体的决策)成功,或谎报成功 。万一失败,就想法子嫁祸于人 。如果老板采纳了别人的意见,便千方百计暗中阻挠,等着看别人出洋相 。如此陈陈相因、恶性循环,自然形成了袁氏虚矫不实的政治生态,以至败局无可挽救 。权术中的激励机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一句话可以动人心,让人死心塌地效命驱驰 。而善于包容,则是领导权术里的德行体现(注意,并非个人德行),舍人小过,图己大业,鼓掌之中,才有南面之尊 。
在官渡之战桥段里,有几个情节值得提出来说说 。关羽杀了颜良,沮授稍加挑拨,袁绍便迁怒于刘备:“汝弟斩吾爱将,汝必通谋,留尔何用?”待刘备一番巧言解释,袁绍反过来又责备沮授:“误听汝言,险杀好人 。”作为一个领导人,批评下属不该是这样的,刘备到底是个外人,怎么可以当着外人的面让下属难看?权术不是冷冰冰的东西,其中的理智与情感因素很重要的 。也难怪沮授一出来就叹曰:“上盈其志,下务其功;悠悠黄河,吾其济乎!”遂托疾不出议事 。
推荐阅读
- 入天地会宣言 洪门入会誓词
- 小行星是怎样命名的,小行星正式命名
- 蚊香多久使用一次比较好
- 铜像馆第14号展厅叫什么 拳皇98OL手游12月13日每日一题答案
- 什么人不能吃西红柿炒鸡蛋
- C4D中人偶工具简单运用方法
- 榕树怎么总掉叶子 榕树为啥总掉叶子
- 桑葚泡酒多久能喝
- 诸葛亮为什么一直坚持北伐?诸葛亮北伐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