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穿过哪里到达敦煌 为何敦煌是丝绸之路的大门呢

敦煌自古以来是多民族、多文化交融互通之地 , 被誉为“人类文化运河”“欧亚大动脉”的丝绸之路经过这里 , 将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明——中国、印度、埃及和古巴比伦连接起来 。于是 ,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在这条古道之上传播 , 而敦煌 , 丝绸之路上最璀璨的明珠 , 则成为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与融合的历史见证 。
文明互动与融合
熠熠生辉
从地理位置来看 , 敦煌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 。历史上 , 汉武帝曾在河西走廊地区“列四郡、据两关” , 成功将河西地区划归汉帝国管辖范围 , 并于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 从而将汉帝国与欧亚大陆间交通全线打通 , 从此敦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丝绸之路”重镇 , 总绾中西交通“咽喉之地” 。
无可替代的地理位置 , 使敦煌在古代欧亚文明互动 , 中原与古代西域、汉民族和古代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沿着丝绸之路 , 中国的许多珍贵产品流向西域 , 与此同时 , 西方物品也源源不断输入中原王朝 , 在丰富沿线各个区域与多个民族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 , 也推动了沿线各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
敦煌又是一个多民族聚居之地 。早在4000多年前 , 敦煌地区就有了人类活动的痕迹;迄夏、商、周时期 , 已有多个游牧民族在此繁衍生息;汉代以前 , 这里几乎是月氏、乌孙、匈奴等少数民族与汉民族争相角逐的场所 。伴随汉武帝派遣张骞“凿通”西域 , 丝路畅通 , 敦煌及周边各民族之间的往来交流更加频繁;十六国时期 , 鲜卑、氐、羌、卢水胡、龟兹、西域胡人、中亚粟特人等众多民族往来杂居于敦煌;到了隋唐五代和宋时期 , 吐蕃、吐谷浑、仲云、于阗、吐火罗、粟特、回鹘等民族也相继在敦煌及周边地区居住生活 , 为敦煌注入多姿多彩的文化元素 。
这些民族带来了佛教、粟特祆教、景教、摩尼教、基督教等印度、中亚、西亚宗教文化 , 留下了以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阳关、玉门关、汉长城等为代表的大量珍贵历史文化遗迹 , 它们是古代多文明交流融合的产物 , 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缩影 , 同时也是外部世界认知和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 。
在这些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迹中 , 以莫高窟为代表的敦煌石窟群是集建筑、彩塑和壁画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宝库:洞窟建筑因功能不同而采用多种形制 , 早期洞窟沿袭了印度石窟的建筑风格 , 支提窟、毗诃罗窟、中心柱窟都是具有印度、西域风格的石窟建筑 , 后来的殿堂窟、大像窟则又是受中国传统建筑影响的产物 。在十六国、北朝时期 , 莫高窟先后出现过犍陀罗风格、印度马图拉风格的彩塑 , 而一些西魏洞窟中的佛像又具有中原“曹衣出水”的曹氏风格 。
在壁画方面 , 敦煌壁画既有佛教尊像画、故事画、史迹画、经变画等佛教绘画艺术 , 又有中国传统题材的神怪画;既有受印度佛教艺术影响的犍陀罗、笈多、尼泊尔、波罗王朝的艺术风格 , 又有传自希腊的日神、月神 , 还有受古波斯、龟兹文化影响的服饰、器具、装饰等 。正如前所述 , 多民族、多文化间的交流融合 , 使中国佛教艺术一度发展至顶峰 , 敦煌也随之成为佛教艺术中心 , 其影响向外辐射至周边的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和地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