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四 )


但在互联网公司工作时 , 并不会连轴转 。因为工作一般由多个人配合完成的 , 工作进度比较合理,很少出现实际工作量远超自己的计划,导致自己不得不加班 。即便加班 , 最晚也不超过凌晨1:00,平常晚上八点到十点,便可以下班了 。
在投资行业,则没有加班这一概念 , 老板会24小时随时找你,所以我觉得投资圈才是最没有加班意识的领域 。

图源电影《大空头》
第二点原因是,投资行业比前几年内卷 。除了工作强度太大,工作质量要求也在潜移默化地提高 。以撰写研究报告举例,这个行业的大部分人都是名校毕业,智商也差不多 。除了某些人脉资源非常丰富的小部分群体 , 大部分从业人员拥有的资源基本同等 。
在这种情况下,我要写出更好的研究报告,很有挑战性 。因为很容易写出同质化的东西,所以我若是想要产出优质内容,只能进行差异化竞争且把工作做得更好 。
虽然工作辛苦,不过我很享受在这一行业工作 。优质研究员永远是稀缺的,人们常提颠覆式创新,我觉得对抗内卷的最好方式或许是颠覆式成长 。这份工作,让我看到了成长的希望,不仅能够满足年轻人的物质要求,更能让自己不断进步 。
至于近期的职业规划,我会在这家单位好好修炼内功 。我比较喜欢在一个单位工作很久,现在很多实习生三个月就跳槽,不断刷新简历,他们可能觉得经历丰富更有用,但我不这样认为 。在保证自己心理健康的前提下,我在这一平台能学到新知识,并且通过长时间相处与领导、同事磨合,大家会相互理解,自己的工作效率会更高 。如果频繁跳槽,我需要特意花费部分精力去适应新环境,真的很浪费时间,我不希望这种情况发生 。
等我能够独挡一面,有可能跳槽去二级市场做基金经理,或者重回产业 。
04 领导进行“放养式”管理,“小弟”天天想着取代我
何梦颖,27岁 | 从业三年,二级市场券商研究员
券商研究员的工作虽然累 , 但是确实是年轻人打基础、攒资历、积累行业人脉的最好踏板之一 。
但从入行开始到现在,领导一直对我们进行“放养式”管理,我基本属于自我成长型 。现在在部门待了将近四年,也算是组里的老员工了 。其实有些同事早想取代我的工作,表现得也很明显,但我有信心和能力保证,只要自己不离职,就不会被“小弟”动了奶酪 。
券商研究员的招聘条件本身就很严苛,985硕士和海归才有竞争力 。毕业之后,我通过实习转正进了现在的工作单位 。
作为券商研究员只要股票市场有交易,我们就要随时响应需求,所以要一直处在待命状态 。和基金等买方市场相比 , 券商从业者的心理压力还算比较小 。因为基金机构拿客户的钱 , 真金白银地直接参与投资,我们作为卖方主要收服务佣金,旱涝保收 , 更多是体力方面的辛苦 。
我的KPI , 主要是为买方客户(基金机构)提供服务以及客户打分这两项 , 业绩压力不算太高 。
不过券商研究员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 我们公司每年会有上千名实习生 , 每隔2、3个月就会换一批,真正可以留任转正的名额,每年可能就十几个 。
行业赛道的重要性有时会超过个人努力 。不同行业的研究员也存在明显的鄙视链 , 分到比较景气的组里往往是最令人羡慕的 , 如果入行后被分到不景气的组里 , 这些优秀人才即使付出超人努力 , 也很难实现个人事业的迅速突破 。
我们部门约百名员工 , 有的员工负责跟进研究的公司还不到五家 。公司名义上称之为走专家路线,让研究员们能够对负责的公司有特别深入的了解,可以领先作出一些预测、判断 。
实则对领导而言,不过是希望有一堆专业型的“螺丝钉”给他们打工、输送信息罢了,没有必要让我们快速成长,再把他们替代掉 。
这样划分是不太利于研究员个人发展的 。我们长年累月只能研究几家公司,若这几家公司的市场表现也很差,便不利于职位晋升 。而且新手通往优秀分析师的路途往往需要10年左右,重复研究、路演或调研的多个周期,过程艰难而漫长 。

图源电影《大空头》
若在5年或10年前 , 情况大不相同 。那时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少,研究员们可能每隔一两年就可增加一个新行业,个人成长比较快 。若全覆盖整个大行业 , 不少券商研究员便转型做基金经理 , 真正参与投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