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茶时茶汤上面起一层膜是什么原因呢( 二 )



这个油膜的原理是水里的金属离子,主要是铁元素,促使茶叶中的茶多酚加速氧化而成,不仅成油膜,茶色加重变黄,味道苦涩,没了香味 。

泡茶时茶汤上面起一层膜是什么原因呢

文章插图
这是茶韵,氤氲的意思 。

第二种,茶韵 。这个现象用大气原理好解释,泡茶小环境的气温与茶水温度相差很大,热茶骤然降温,会在表面形成雾霭,保护水温过度散热 。没有化学原因,不影响茶水味道 。
泡茶时茶汤上面起一层膜是什么原因呢

文章插图
这样的结膜是茶叶问题,变质茶 。

第三种,茶油 。个别的茶叶,譬如放置不当,受潮发霉,或者很长时间的保存,都有有茶油分子析出,热水一泡,容易形成油膜,但是和第一种不同 。这样的茶叶一般都是变质,味道也不敢恭维 。
后记:古人有关茶叶与水的逸闻趣事 。
茶叶和水质的关系,很像鱼和水那样的共生,历来被喝茶人重视 。好水泡好茶,好茶必须好水泡,不好的水就是糟蹋茶叶 。古代有名句:“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传说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诗句,说的就是最好的茶叶和最适合泡茶的水 。只有如此搭档,茶水才能达到顶级味道,所以这句诗成了历史名对联,被很多茶叶店悬挂,就是告诉买茶人,本店的茶叶最好,泡茶的水也最好 。更有那些只卖茶叶的店家进一步引申,改为“虽无扬子江中水,却有蒙山顶上茶”,以此招徕顾客 。
泡茶时茶汤上面起一层膜是什么原因呢

文章插图
皇家茶园蒙山茶就是这样子,所以唐代叫它仙茶园,仙气十足 。
其实这句诗不是白居易的,但是跟他有一定的关系 。
不是他的诗还安在他头上,古时候茶界都是文雅之士,现在看来好像是不是雅士所为,干的不是文化人的事,就像关公战秦琼一样的笑话 。但是不是那意思,这里面有个比较曲折的故事,各位不妨当做就茶的茶点看下去 。
这句诗距离蒙山茶和扬子江水的故事有三个朝代,蒙山茶兴盛于唐代,选取扬子江水泡蒙山茶也是在唐代,把两者用文字连在一起,或者说用文字的形式让这个茶与水最佳搭档流传于世的诗句,却发生在后面的元代,是元代的一个人写的诗 。不过按着古文化定位,元代的诗不叫诗,叫“曲”,散曲,边唱边舞的形式 。文化划分的是: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清文章 。
当然是受了前朝典故的启发,元代有个叫李德载的写了一首小曲,《蒙山顶上春光早》,第一句是“蒙山顶上春光早,扬子江心水味高 。”看这遣词造句,就是用来唱的,不是用来吟的,所以叫曲不叫诗 。
这还离白居易十万八千里 。我们一层一层的往上追索 。
李德载这首诗的素材,来源于他的上个朝代,宋代的一个举世皆知的逸闻故事 。前面已经交代,蒙山茶和扬子江水的绝配发生在唐代,最好玩的故事却发生在宋代,才被李德载拿来作素材 。
那时候交通不发达,知道这两样搭配才是最好喝的茶,但不是谁人都有条件做到,绝大多数喝不到,再就是凑不齐,有茶没水,有水没茶 。非王公贵冑,皇亲国戚,真的难以凑齐 。故事就发生在这个节点 。还是名人,当朝宰相王安石和他的学生苏东坡身上 。他俩并不是师生,王安石比苏东坡大15岁,官也大好多级,按官场惯例,私下的以师生相称,执师生之礼,就像现在见人叫老师一个性质 。
王安石当时在东京汴梁,一日里因公务要调来杭州的苏东坡述职,就公函里夹带几句家常话,说是你从那里来京,顺便给我带些扬子江中水,皇上赐我的蒙山茶等着这水泡啊 。言辞切切 。苏东坡也不敢怠慢,再说又是顺便的事 。谁知在取水途中,苏东坡玩性大给忘了,过江下了船方才想起来 。想着总不能再拐回去江中间打水吧?反正都是这里的水,就让人在江边装了水,运到了东京城,想着能糊弄过去 。量他也想不到的,水运到府上,老王都顾不上酒饭招待,先让烧水泡茶 。结果刚尝一口,就把小苏骂个狗血喷头,你这是江边的水,拿来糊弄老夫,白糟蹋了皇上恩赐的蒙山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