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所说的气,并不是物质世界的气,不是空气的气,即使勉强以空气的气来研究,则要借用佛家的理论作解释了 。
佛家对于空气不叫气,叫做风,是四大——地、水、火、风之一 。佛家在《楞严经》里提到风大和本体关系为“风性无体,动静不常”,又说“性风真空,性空真风,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这和孟子说的“则塞于天地之间”,简直看不出有什么两样 。孟子所说的也就是由形而下的气归到形而上的本体,一方面是动态的,一方面是静态的 。静态方面,和心念合而为一,心静到极点,气也充满到极点 。所以打坐做工夫可以祛病延年,心念空一分,气就多充满一分,心念全空,气则充满了,这就是“浩然之气” 。在动态方面,这“浩然之气”是至大至刚的,发挥作用出来,就是配合不动心的大勇、大智、大仁 。对于仁、义、礼、智、信的真理认清和确定之后,绝不动摇,甚至牺牲生命也绝不改变 。假使像方回诗中的“如何感事气犹炎”,碰到事气就动了,那就一点也不到家了 。
孟子讲养气的一段,做修养工夫的人要特别注意 。孟子这一段话讲得非常好 。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无若宋人然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
这里是孟子汫养气的方法,是解释前面所说的“直养” 。怎样直养呢?
我们注意他的第一句话:“必有事焉”,就是心里要有个东西,心中要有所守 。如佛家的净土宗,念念在佛,随时随地念中都要有一个佛,这就是“必有事焉” 。禅宗的参禅打坐,行、住、坐、卧打成一片,就是“必有事焉” 。修心、气这两方面的工夫,要如禅宗大师大慧杲所说的心里有如欠了别人好几百万元,明天不还就要坐牢,心里急得不能人睡,也许你还正在请客,当面有人敬你一杯酒,这杯酒你也喝了,可是你心里所想所念的,还是那几百万的债务怎么办!也好比得相思病的人,每一分每一秒都忘不了情人一样 。
我们平常要做到宁静是很难的,我们做修养工夫很难达到定、静 。我们看曾子所著的《大学》所说的“知止而后有定”,知道了“止”的方法才能够定 。“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大学》说到这里,下面就没有了,又换个话题讲别的了 。那么“得”个什么呢?得“明德”,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
“明明德”就好比顿悟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顿悟以后起用,接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就是讲渐修,由渐修而得了“明德”,顿悟了 。我们如果拿禅宗来比喻的话,就是这个样子 。
由“止”到“定”这步工夫很难,所以孟子告诉我们要“必有事焉” 。我们懂了孟子这句话的奥义,就可以进一步发现各宗各派修养的方法,譬如念佛、持咒、修气、看光、观想、祈祷等各种法门,实际上都是因为此心不能定,只好想个法子把它拴住,就各人的喜好习惯各自找个东西把自己给拴起来 。所以《大学》上说要“知止”,先求“止”,止于一念,止于一个东西 。这个原理也就是“必有事焉”,不然心就静不下来 。当然也有高明的人,不用求上帝,不用求菩萨,也不念佛,也不念咒子,不必观想,马上能静下来 。或者有人说他坐起来很空,但要注意,这并不是真空,只能说是保持一个空灵的境界 。但是有个“空”,就是“有”了嘛!有个什么?有个空 。这仍然是“必有事焉” 。
推荐阅读
- 尼尔机械纪元结局有几个 尼尔机械纪元结局一览
- 芝麻洗完怎么晒干 芝麻晒干后怎么保存
- 什么叫残月
- 是谁编著的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是由北宋建筑师谁编著的
- 尼尔机械纪元有几个结局 尼尔机械纪元结局一览
- 仪贵人孩子怎么死的
- 衣服发黄发霉怎么处理 发霉的衣服怎么洗掉霉点发黄
- 多项式乘多项式法则多项式乘多项式的方法
- 什么叫参考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