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惨状的真实故事( 二 )


中国的茶产业,若干年以来一直处于一种有姓无名的发展状态,即人们只知其产业,不知其品牌 。诸如立顿那样的品牌性企业,国内同业尚属空缺 。当然不可否认,近年来,中国茶产业也逐渐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并为之努力 。
李明利本人认为,茶产业是个很容易和文化扯上关系的领域,尤其是在中国,茶文化已有千年历史,积淀厚重 。于是中国茶产业的品牌之路,文化这张牌意义非凡 。当然,这其中也潜藏着一些隐形的文化陷阱,往往是擦着文化的边,打着非文化的球 。因此在制定品牌发展策略的时候要有洞察文化真相的眼光,分辨得出真文化与伪文化,才不至于误入歧途,走了弯路 。
就像普洱,名气大,品类标识性强,名列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但普洱的问题是概念模糊,产品认知不深,品牌识别薄弱,消费者对其功能及陈茶特性一知半解 。于是,普洱茶在寻求被认知的道路上选择了一条所谓的“捷径”,貌似“陈”、“古董”都与文化有着某种血缘关系,孰知最初以文化打品牌的动机却最终导致了沦为满足人们利欲熏心的金融工具的结果,终是人走茶凉 。
2、品牌壮大需根植于产品的土壤
文化固然是提升产品内涵,树立品牌的重要元素,但终究只是产品的一种附加价值,它必须以产品为根基才能得以升华,一切脱离产品谈文化的行为无异于纸上谈兵,空中楼阁 。
普洱茶“炒茶”事件中所犯的错误就是脱离了本性为茶的“土壤” 。其实普洱茶本身有着不错的产品基础,如各种保健功能及陈茶更香的脾性 。虽然文化上也大有可挖之处,但说到底它始终还是一种饮品,上一步讲,它是一种农产品 。农产品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即可消耗性,作为消耗品,拉动消耗才是最大原则,只有消费者不断地消耗掉你的产品,你才有继续种植、生产的可能和必要 。即使产品本身具有了耐存放的特性,也应在不影响整个产业链正常运转的前提下适当典藏,才能维持一个产业的良性循环和发展 。
3、依托政府,立足产业
在地方区域品牌的树立和突围过程中,政府所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视 。品牌质量的保证、特色的保存,对传统作坊式生产和经营方式的统一规范和管理,先进生产技术的引进与更新,对知名品牌企业的扶持和监管等,都将影响和决定到区域经济的健全和理性发展 。从这个角度上讲,当初普洱的误入歧途,区域政府有一定的责任,而如今普洱要想从跌倒处爬起来,区域政府也有正确引导和扶持的义务,而作为企业,更应有意识地将政府资源最大利用 。
另一方面,产业营销是现今营销领域里颇受关注的新锐理念,也是营销时代的大势所趋 。不同于以产品为中心的“点子时代”,也有别于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系统时代”,产业营销理念特性在于配套农业产品,在精耕产品的基础上,整合行业、政府、公共关系等资源,对接市场需求,从整个产业的高度制定策略,以产业的做大带动企业的做大 。
4、启用智囊系统,严控渠道末梢
随着品牌意识在中国茶产业中的逐渐加深,企业捆绑专业策略营销团队的模式广为应用 。而选择一个专业的,真正能做到量体裁衣的智囊军,能让一个企业决策尽可能的少失误或不失误,这是企业发展长征中关键的一步 。
渠道终端是好决策的执行者 。如果决策好,渠道涣散,叫力不从心;如果决策偏差,渠道精良,叫有劲没处使;如果决策和渠道都疲软,这叫心力交瘁 。只有两头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块使,消费者才能真正买产品的帐 。
总之,普洱茶是中国近几年来茶叶行业的热点,作为茶叶行业应该有这种营销意识,更重要的是不要偏离产品特性,才能发展更持久 。相信,有了这一轮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普洱会发展的更健康,中国的茶叶也会更健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