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人文相得益彰

在我国古代,有一种现象颇为引人注目,这就是:中医与人文紧密融合、共同繁兴;医学家与文学家彼此倾慕、结为挚友 。更令人称奇的是,在这个群体中,有的人既是提笔便能写出锦绣文章的文坛大家,也是出手即可治病救人的中医大夫 。  孙思邈与卢照邻生死之谊   孙思邈,唐代著名医药学家,人称“药王” 。卢照邻,诗文与王勃、杨炯、骆宾王齐名,“初唐四杰”之一 。  卢照邻年轻时得过麻风病,久治未见效果 。后来他找到孙思邈治疗,孙思邈一边给他治病,一边开导他 。结果,卢照邻的病状有所改观,心情也豁然转好,创作出代表作《长安古意》 。卢照邻被孙思邈高尚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所折服,拜孙思邈为师学医 。孙思邈爱慕卢照邻的才华,便收他为徒 。卢照邻自公元673年第一次见到孙思邈起,再未离开过孙思邈,跟随了9年 。孙思邈去世后不久,卢照邻也投水自尽 。史上有一说:卢照邻从精神与肉体上追随师傅而去了 。  李东垣与元好问互为知己   李东垣是我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 。元好问为金末元初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且兼通医学,所著短篇小说《续夷坚志》有《背疽方二》《华佗贴》等关于医学的记载 。  有一次元好问头部生疮,疼痛难忍,李东垣用艾灸、汤药为元好问治愈 。元好问邀李东垣和家人一同去山东躲避战乱,一住就是12年 。一年秋天,元好问从济南回来,“伤冷太过,气绝欲死”,李东垣药到病除,元好问非常感激李东垣的救命之恩 。李东垣著述《伤寒会要》,请元好问作序 。  徐灵胎与袁枚一见如故   徐灵胎,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名医 。袁枚,清代著名文学家 。  某年,袁枚患病,慕名找到徐灵胎诊治 。徐灵胎对袁枚也早有耳闻,便打开大门亲自迎接,杀鸡备酒,好吃好喝款待袁枚,赠送丹药 。两人一见如故,成为终身好友 。徐灵胎去世后,袁枚还专程到徐灵胎的家乡凭吊、走访,并写下了《徐灵胎先生传》,介绍徐灵胎的生平家世、才德和医学成就 。  傅青主与顾炎武情深意笃   傅青主,明清之际思想家、著名医学家、“清初六大师”之一 。顾炎武,清朝杰出的思想家、史学家、经学家 。他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  傅青主和顾炎武意趣相合,志向相投,一见如故 。他们相互切磋学问、砥砺志节,成为挚友 。顾炎武家居江苏,傅青主流寓山西 。友谊让遥远变成咫尺,顾炎武曾不辞辛劳,三次跋山涉水前去拜访傅青主 。顾炎武对傅青主评价甚高,言之:“萧然物外,自得天机,吾不如傅青主” 。  喻嘉言与钱谦益千秋良友   喻嘉言,清初名医,冠绝一时,与张路玉、吴谦号称“清初三大名医” 。钱谦益 。清初散文家、诗坛盟主之一,东林党首领 。  喻嘉言曾略施妙招,为钱谦益治好了因惊吓导致的疾患 。钱谦益对喻嘉言非常信服,称之为“医圣” 。钱谦益曾赠给喻嘉言一首诗:“公车不就幅巾征,有道通儒梵行僧 。习观湛如盈室水,炼身枯比一枝藤 。尝来草别君臣药,拈出花传佛祖灯 。莫谓石城难遁迹,千秋高获是良朋” 。1644年,应钱谦益先生之邀,喻嘉言在常熟县虞山下定居,并开医所为当地百姓治病 。喻嘉言去世后,钱谦益将其当作神仙供奉起来 。  作为医者,孙思邈、李东桓、徐灵胎、傅青主、喻嘉言尊道崇儒重文,有着良好的国学功底和人文素养,所以他们与文人墨客成为朋友 。  中医与人文相得益彰   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也对中医药学颇有研究且著书立说,如杜甫、苏轼、范仲淹、陆游、曹雪芹、蒲松龄、刘鹗……皆有传扬 。  杜甫,自己种植中草药、悉心研究草药之功效,并行医看病 。苏东坡知医理懂医术,史载:“轼杂著时言医理,于是事亦颇究心” 。在他的著述中,多有医学秘方、偏方以及向他人“荐医”和自我“行医”之记载 。《苏沈良方》涉及中医学诸多领域,更是惠及众生 。范仲淹曾留下“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名句,促进了中医的发展,对许多有识之士的职业选择起到了导向作用 。他还上奏陈述重视医学之见、精研《素问》、为韩琦开药方治疗牙疼 。陆游,采药种药,开药店;为患者看病,亲自配药施药,活人众多,以致众人为孩子起名多用“陆”字以示感恩 。刘鹗开药店,行医济世,“候诊病者”众多,曾用“加味甘桔汤”治愈病人喉蛾 。  另外,北宋时期,欧阳修、王安石、曾公亮、韩琦、宇文虚中等参与了官方组织的古医籍整理 。  这一切,深深地烙印着中国的精神标志与文化符号,定格在历史的画卷之中……   历史的页面丰富多彩,人生的轨迹四通八达 。医者和学者晤面并结为至交,或许是不期而遇,或许是刻意追寻,或许是气节相感,或许是学问相成,或许是医文相尚,或许是才技相合,或许是心心相印……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相知互信一定具有必然性 。  人文和医学,可以阐释为源流分野,也可以看作脉脉交融 。文学与医学,疗人精神,治人躯体,皆为有益身心健康之举 。医学与人文交集,医学家与文学家情同手足,相互切磋,跨界融合,集成智慧 。使得中医药学蕴含、贯穿了浓厚的人文精神,体现着深切的人文关怀,进一步滋养丰富了中医药学的内涵,有力地推动了中医药学的发展 。同时,也为治国理政、文学创作等提供了新的境地 。如此这般,人文领域增多了一件件奇闻,杏林之中添加了一段段佳话,这既是人文幸事也是杏林喜事 。  知儒理,晓医意;融会贯通,悬壶济世 。人文厚重,行医必远 。对于中医工作者来说,谙熟国学,精研医理,厚植根基,当是不懈追求之事 。(李金钢)【中医与人文相得益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