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么尊师重道的,古人是如何形容尊师重道的

尊敬师长,是我国古代带有特色的传统伦理道德 。老师在社会中有较高地位 。古人所列举的应该受到特别尊祟的对象”天、地、君、亲、师”中,老师占有一位 。
儒家经典《白虎通义》特别强调:人有三尊:君、父、师是也 。老师被列入与君、父共同受特殊尊敬的行列 。
教育界的祖师孔子.更被尊称为 。至圣先师”,即使是天下至尊的皇帝,对他也要顶礼膜拜 。
【古人是怎么尊师重道的,古人是如何形容尊师重道的】老师在社会上还有“西席”、“西宾”等称呼 。西席,是指室中座次以西为上时的最尊贵席位,延请宾师教授子弟,曾有安排在这一座位的礼俗,西席、西宾因此成为老师的尊称 。
学生对自己的业师(授课的老师)尤其应敬重,尊师是做学生的最起码的道德 。我国古代也形成了一套学生尊师的礼则 。
学生入学,先要行拜师礼 。释菜,是拜师礼中的持有礼仪,学生把菜作贺礼献给老师.表示自己的卑下恭谦及诚心学习的心意 。古代的各种贽见礼多逐渐消失,尊师的释菜礼则一直流传下来 。
孔子
学生尊敬老师,虔诚从学,受到社会的崇尚,也出现不少令人赞叹的事迹,有的成为典故 。宋朝的杨时,拜理学家程颐为师,某日,杨时与学友游酢去程颐家请教学问.时值天降大雪,到程家时.又正巧程颐休息 。杨时为不影响老师休息.便立于门外等候 。程颐醒来时,门外降雪盈尺,杨时和游酢也已成了雪人(《宋史·杨时传》) 。杨、游二人尊敬、体贴师长,以及不顾寒风大雪而诚心求教的行为,感人至深,被誉为尊师重道的楷模 。这便是“程门立雪”这一典故的由来 。明朝的薛敬之,从学于名学者周小泉,每天鸡呜而起,等候先生开门.然后打扫堂室,摆好桌椅,等先生坐好后,恭敬地跪下请教(《古今图书集成·交谊典·师友部》) 。
老师所以受到特别的尊重,是基于古人有这样一种观念.即老师对于一个人赖以安身立命和处世的“才”、“德”,有重要的造就培育之功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除了受家庭父母的教养外,还要靠老师的教导和栽培,是老师教给学业、技能及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使自己终身受益,所以古人说;“人之常尊,曰君、曰父、曰师、三者而已……君之于臣.父之于子.力有所不及处,赖师之教尔,故师之德配君、父 。”(《古今图书集成·交谊典·师友部》)把老师的恩德比之于父亲.因而老师不但有“恩师”之称、而且被弟子称为“师父”,老师的妻子也被称为”师母” 。古代还有诸如“德业之师,以父道事之”、“师徒如父子”等敬师、反映师生特殊关系的名言 。《吕氏春秋.·劝学》还说:对老师“生则谨养”,“死则敬祭”’ 。此所以尊师也” 。在师生共同生活的学校里,学生要像对家长那样侍奉老师的起居饮食,《管子》卷十九《弟子职》对此说得更具体:“先生将食,弟子馔馈 。摄衽盥漱,跪坐而馈 。”意思是说学生为老师准备好饭盒,伺候洗漱,然后恭敬地将食物给老师送上去 。“死则敬祭”,是说老师去世后,弟子们要像对死去的父母那样祭祀 。古代,为老师守孝者大有人在 。
程门立雪
孔子死后,其弟子皆“吊服而加麻”,埋葬后,“弟子皆家于墓,行心丧之礼”.其中子贡“庐于墓六年”(《孔子家语·终记解》).即在孔子墓旁搭起庐屋.陪伴着死去的老师生活,这种“庐墓”是古代子为父母守孝的礼俗 。
东晋的郭瑀认为:人之—生,是“父生之,师成之”,所以在老师郭荷死后.使“服斩衰,庐墓二年”(《晋书·郭瑀传》) 。斩衰,是子为父所穿的丧服 。同朝的许孜.听说早年的老师孔冲丧亡.随即奔丧,并“蔬食执役.制服三年”(《晋书·许孜传》) 。其他如东汉的延笃、冯胄,曹魏的王朗等,也都曾为老师服丧 。其中延笃、王朗都已经入仕为官,得知老师噩耗,悲不能止而“弃官奔丧”(《后汉书·延笃传》、《二团志·王朗传》) 。宋代的岳飞,与老师周同感情深厚,周同死后,岳飞曾于每月的朔望在老师的坟家祭祀(《宋史·岳飞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