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踏雪,探大别山深处的六安瓜片


腊月踏雪,探大别山深处的六安瓜片

文章插图
一月中旬的北京仍旧未雪,而江南则传来阵阵雪讯,其中不乏风雅之士吟联赋诗,一张张唯美的照片刷爆朋友圈,十分悦目 。然而,即将到皖西大别山出差的我却担心了,因为……可能封山!
到金寨车站时天色已暗,偏远且昏暗的小车站让人摸不清周遭环境,明早是否能够上山仍就未知 。车站外,地上的雪整堆整堆地被铲在一旁,仍然顽固地在融化线上挣扎着,平地尚且如此,山上呢?预报显示明后两天是多云时晴,之后又是雨夹雪的天气,看来这趟的考察行程必须上紧发条了 。
六安瓜片的产区,一般认为在独山、响洪甸、面冲、莲花山、蝙蝠洞等区域,其中产量较大的应属响洪甸、面冲一带 。当地有许多带“冲”的地名,“冲”就是山沟之意,当地政府依托面冲山沟谷地的地形,打造了一个生态茶谷,希望以茶为主题带动旅游,作为乡村扶贫及产业转型的一个切入点 。
茶谷的景色秀丽,坡地的茶园傍水而建,站在高处鸟瞰,一排排的茶树如同受检的士兵一样整齐列队,一丝不苟 。茶园临水处修有一座木栈道,漫步栈道时有成群的蚊蝇骚扰,而水底常见小鱼穿梭水草之间 。在这里,游客能近距离感受到几乎没有污染的环境,或许,这也是当地政府标榜“无农残安全茶”、用以提振消费者信心的一项工程 。
然而,几年来走访茶园的经验总结:具规模且密集的茶园往往难出好茶,或者说难出符合老饕们要求的高品质好茶 。“整齐”固然能够满足视觉上的审美,也便于工业化的管理,但就茶树的生存环境来说,却谈不上很好,就好比人住宿舍、吃食堂,虽然足够温饱,却总不如住山间别墅、吃农家营养餐来得舒适惬意 。甚至,为了保证茶树春天养分充足能“大暴芽”,下重肥也是常见的 。
其次,这种大规模且密集种植的茶园,茶树大多采用扦插法育苗而成 。扦插的茶苗存活率高,种植时能够精准计算间距,利于管理 。然扦插的茶树仅有旁生的须根,不似种子繁殖的茶树有主根能深入地底,获得更深层次的养分,使茶叶的内含物质更加丰富 。我曾做过许多对比,发现扦插、严格管理的茶园出产的茶,大多香气高扬,然韵味比起种子繁殖、管理粗放的茶却显寡淡许多 。
第三,从品种来说,六安瓜片的传统品种,当地人称“笨茶”,“笨”是本地原生之意,生命力强韧、发芽晚 。而茶谷所植之茶,早期遗留下来笨茶不多了,取而代之的是龙井43号、黄金茶、白茶等流行的品种,这类流行品种具有高产、早产等疾速抢市的优势,符合消费市场“明前”尝鲜的期待 。但是,其韵味较之传统品种,却是望尘莫及了 。
用这些原则来判断面冲茶谷的茶园,美则美矣,而品质如何?有待进一步观察 。
面冲再继续深入,山坡上开始积雪,道路侧面畸零地的茶园为大雪覆盖,这时候,海拔已经超过500米了 。
莲花山有西莲、东莲两个村子,或许因为西莲位置背阴,气温明显较东莲低了一些,被大雪压弯了的竹子还没缓过来,茶树的树冠也几乎见不着绿叶;东莲的海拔则高一些,茶园环境更加险峻,除了主要的通行道路之外,多数的林地基本还处于冰封状态 。
教科书告诉我们:冬天是茶树休眠的季节,趁此时修剪茶树、施足基肥,来年才能早发芽、多发芽 。市面上常见的教科书,其着眼点主要还是产量和经济效益,其次才是实打实的茶汤品质 。然而,在追求品质胜过产量的当下社会,茶产业如果依旧停留在关注“如何增产”的水平,这“增产”究竟能增加多少实际的效益?又或者为了追求增产,是否会付出更大的代价、其可持续性又如何?这类产量导向的教科书能否因应时代的需求,或许还有待商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