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情局工作组一些成员3月飞到挪威后,这场密谋的情节开始加快 。
期间,美挪两国人员先是确定了在波罗的海水下放置炸药的确切位置,然后又选择在6月份北约在附近海域举行演习时 , 在相关演训科目掩护下在北溪管道下布设了高能C4炸弹 。
一个小插曲是,炸弹原计划在48小时后被自动引爆 。
但关键时刻,白宫变了主意 , 担心引爆时间距离北约演习结束太近,那样美国跟这个事件的关联就太明显了 。策划团队又被要求“想想办法”,能使炸弹稍后根据命令引爆 。
于是,水下C4炸弹被改成了将由声呐浮标触发 。
2022年9月,引爆炸弹“摧毁”北溪管道 。
西摩·赫什在文中说 , 9月26日,挪威海军一架P8侦察机进行了一次看似常规的飞行,投下一枚声纳浮标 。信号在波罗的海水面下传播,先是传到北溪-2,紧跟着到北溪-1 。几小时后,高能C4炸弹被引爆了 。
随着管道中残留的气体附上海面,就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了 。
2
一场持续长达9个多月的密谋就这样被“揭穿老底”,美方相关涉事部门顿时坐不住了 。
西摩·赫什显然曾就这些内容向白宫质询,但得到的答复是“这是假的,完全是虚构的” 。文章中说 , 美国中情局发言人在邮件中回复了类似的话 , “这种说法完全错误” 。
文章发出来后,美国防部又对媒体“重申”与北溪爆炸事件无关 。
有意思的是 , 昨晚至今 , 耳朵一向灵敏的美国各大主流媒体突然“失聪” 。有人注意到,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华尔街日报等都没报道西摩·赫什的文章,甚至连白宫的“否认”都没提 。
美媒《新闻周刊》倒是报了,但通篇都是“片儿汤话”,除了介绍北溪管道及其爆炸事件的背景 , 就是美俄方面的最新表态 。对西摩·赫什长文的主要内容 , 则是一笔带过 。
主要作为华盛顿地方性报纸的《华盛顿邮报》 , 是美国国内稍微详细介绍“赫什爆料”的少数媒体之一 。虽然报了,但它也是把将近一半的篇幅放在作者西摩·赫什身上 。
文章插图
赫什 资料图
现年85岁的赫什是美国资深调查采访人员,1969年,他因揭露美军在越战期间的“美莱村大屠杀”暴行崭露头角,次年获得美国新闻界最高奖项普利策奖 。20世纪70至90年代 , 赫什相继为纽约时报报道水门事件、美军对柬埔寨的秘密轰炸等事件等 。
但华盛顿邮报对这些基本没提,而是重点放大赫什遭遇的质疑 。
报道中说,这位普利策奖得主前些年曾经发过一篇调查报告,质疑奥巴马政府击毙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的说法 , 结果遭到当时白宫新闻秘书和中情局高官的猛烈驳斥 。
突出对赫什的质疑,也是报道这篇文章的一些欧洲媒体 。
英国每日电讯一篇报道的最后两段主要就是在说,西摩·赫什“因为太过依赖匿名信源而被质疑”,还说有不少人批评他“散播阴谋论” 。尽管这位资深调查采访人员已经多次被事实证明了专业性和可信度 。
一位美国问题学者指出,美欧主流媒体越是选择沉默或“质疑”西摩·赫什,越说明它们心里有鬼 。它们这时候不去“扒粪”或炫耀自己的“专业”“客观”,而是淡化甚至帮着掩盖,是跟华盛顿长期以来达成的默契 。
3
西摩·赫什长篇爆料后,莫斯科方面立即做出回应 。
美国需就其在北溪管道爆炸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做出回答 , 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9日强调 。她在社交媒体上发文,总结了赫什文章中的主要说法,称“白宫须对所有这些事实发表评论” 。
文章插图
扎哈罗娃 资料图
一位欧洲问题学者指出,北溪管道爆炸事件现在陷入“扑朔迷离”状态,虽然西摩·赫什影响力大,但在国际舆论上看,仅凭他的一篇爆料还很难认定美国就是幕后黑手 。
但正如赫什文中回顾的,白宫绕过国会和其他美国司法程序秘密策划“对敌”行动,过去不止一次发生 。这次承担炸毁北溪管道的巴拿马城深海特种部队,1970年代就对苏联干过类似的事 。
这可能成为一个坏的趋势,这位学者直言 。
什么趋势?就是在美国挑动大国博弈的背景下,我们可能会更多地看到它为护持霸权利益,而在一些方面不断破坏规则,包括他自己会前标榜的“规则”,不断突破底线或者说是“秀下限” 。
推荐阅读
- 嵌入式微波炉是什么 嵌入式微波炉是什么材质
- 长宽高用什么字母表示
- 微波炉做菜健康吗 微波炉做菜
- 微波炉有哪些作用和功能 微波炉功能有哪些
- 微波炉的工作原理? 微波炉的工作原理揭秘
- 60hz和144hz的区别
- 贵州专升本报名时间
- 梦见别人追我有什么预兆解梦 梦见别人追我有什么预兆
- 我的世界哭泣的黑曜石怎么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