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的茶林( 二 )


为了让这个等式深入人心,沈培平一手策划了让那些营销高手也不得不刮目的品牌传播方案,比如,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城市名字“思茅”改成耳熟能详的“普洱”,后者与普洱茶的紧密关系不言而喻 。这些天来,让普洱人津津乐道的是,他们会指着CCTV的电视画面,自豪地告诉你,“我们城市的广告正在播着呢 。”广告语言简意赅,“从茶林里长出的城市”,仅仅几个字就描绘出普洱的特质 。
围绕着这个等式,对外,沈培平大力传播茶文化的城市品牌,对内,则精心培育茶文化 。普洱市正在做一个136万亩的生态茶园改造项目 。这是一个多元化的生态茶园 。在一些地方,古茶园的方式被恢复如初,茶树相间于古木参天的树林中;而在一些现代茶园中,疏林茶园的概念被引进;在有机茶园中,化肥农药被完全杜绝 。“当我们把生产方式退后一大步的时候,我们的生态环境将会前进一大步 。”在沈培平眼里,茶文化与生态文化紧紧相连 。
“我们不要被炫目的落日而吸引,要知道落日是如此美丽,然而半个小时以后,就会掉入茫茫的黑暗中 。但当我们看着东方的时候,一开始是黑暗的,如果我们坚定不移地一直往东方走下去,我们就会迎接新一轮的朝阳升起来 。”大学里学中文的沈培平,依旧习惯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述事情,他所指的“朝阳”正是未来推动普洱发展的另一个主打产业——以休闲养生为主的旅游文化产业 。
“在信息化社会里,人们的体力劳动与身体的需要并不匹配,随着各种疾病的出现,人们会更关注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心理愉悦,与这些相关的产业将成为未来的趋势产业 。”基于这样的判断,沈培平仿佛已经看到了普洱未来的强大吸引力,要知道普洱先天的生态优势加上后天的培育,将成为未来城市的“稀缺品”,“诗意栖居”的城市形象必然会吸引到越来越多的外来客 。
“要什么,干什么,不干什么”
如今,当中国许多城市提起自己的城市发展理念的时候,大多都会加上“发展生态文化”这一条 。如果仅仅就从字面上理解的话,似乎未来的中国都将是一片“绿城” 。然而,果真是这样吗?写在纸上的愿景真正被实施出来的又有多少呢?这考验的其实是各个城市的政府所选择的实现路径,也就是执行力 。
“我们用了1年多的时间完成规划,当我们确定了规划目标之后,也就意味着我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点很重要 。如果不知道我们要什么的话,就会在实践路径上发生偏差 。于是,我们也很清楚我们要干什么,同时也知道我们不能干什么 。”
沈培平对“不干什么”深有体会 。很多时候,最终没有到达目标的选手并不是因为实力不够,而是在途中因为各种原因而走错了道路,抵制不住外来的诱惑是一个很致命的原因 。“那些重化工想要进来,即使再多的钱,我们也会把它拒之门外 。”
然而,把“要什么,干什么,不干什么”这个清晰的思路,传达给所有的干部,并转化为“普洱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却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情 。
“但这是我作为书记最重要的工作 。要让老百姓理解我们要做的事情,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眼见为实 。”沈培平刚到普洱的前两年,听到了不同的意见,包括对他所做的未来城市规划的质疑声 。他用快速而有成效的行动做出了有力的回答 。“比如,我们加大了交通建设,这会让老百姓马上就能体会到,原来他们也不是瞎说,大家开始相信你 。”让怀疑转为支持,市委、市政府花了3年时间 。
绿色,能赚更多的钱
最近,沈培平和他的干部们对接待找上门来的外来投资者,有点应接不暇 。就像当年他在腾冲的时候,提出了令腾冲人振奋不已的“让天下人为腾冲的发展而买单”的口号,如今同样的口号开始在普洱变为现实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