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养蚕的研究报告 四川蚕业科技的偏差及对策

【关于养蚕的研究报告 四川蚕业科技的偏差及对策】随着中国人世和西部大开发的进行,蚕桑正向西部转移,四川面临发展蚕桑生产的大好历史机遇 。四川蚕业是进还是退,如何多方面扶持四川蚕业科研,依靠蚕业科技振兴四川蚕业,这是蚕业界同行们密切关注的问题 。
1 四川蚕业科技滞后的原因
1.1 蚕业管理体制不顺 近年来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蚕业体制不断发生改变,蚕业生产和科研的主管部门变异分割,形成多头管理的局面 , 而蚕桑在农业中又属副业,因而不能引起主管部门领导的重视,这对我省行业的影响非常大且很难解决 。
1.2行业低迷信心不够 尽管四川蚕桑生产和科研都曾创下过辉煌,但由于前几年蚕桑行业一直不景气,科技含量低,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低下 , 使得蚕茧单产低质量差 , 缫折大 , 在丝价差不多的情况下,丝厂耗原料茧比原来多20-30%,而整个利润空间只有20%,致使丝绸工厂严重亏损,拖了地方经济发展的后腿 。所以曾作为一些地方支柱产业的蚕业其地位大打折扣,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被排在了后面 。
1.3科技投入比例下降 科研经费严重不足 蚕业科研经费除省科委等少量资助外 , 几乎没有经费渠道 。仅由财政拨给蚕业科研 事业费,总计不过数百万元,主要维持人头经费,挤出的科研经费微乎其微 。由于科研经费严重不足,蚕业科研单位无钱购买先进的实验器材和设备,无法进行大项目和高新技术的研究工作,致使四川蚕业科研举步维艰,蚕业技术推广困难重重 。
1.4 科研人才匮乏 科技队伍不稳定 科研单位经费严重不足,设施条件落后 , 工作环境艰苦,高科技人员留不住,人才大量流失,科技实力大大削弱 。相当数量的研究机构又出现了转向或半转向 , 蚕业主管部门负责科技工作的人员分流造成全行业科研人才严重匮乏 , 科技队伍极不稳定 。加上农业科研机构面临改革,既没生产权成不了生产企业,又没有经营权成不了经营企业,科研所是否会被取消事业编制而成自负盈亏的企业?科研所如果真的成了企业又如何生存发展?科技人员忧心忡忡,怎能安下心来从事科研工作?
1.5 科技成果推广力度不够 蚕研所属应用科研单位 。培育的新品种,研究开发的新技术、新设备应服务于蚕业生产,让社会取得经济效益 。但由于科研经费严重不足以及体制不完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科技成果推广困难重重:这微簿的费用连科研都不够,就更不用说推广了 。蚕研所培育出的新品种如春、秋兼用多丝量蚕品种781.881x782.882,其体质强健、产茧量、产丝量高,丝质优,抗病性强,适合西南地区及长江流域春、秋季饲养,农民非常喜欢 , 理应大力推广 。但由于上述种种原因,蚕研所无法生产原种,更没有生产原种的基地和必备条件,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农村大面积推广 。
2 主要对策
2.1 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 落实科技投入 科学研究要经过成百上千次试验 , 经历无数次失败的考验;试验需要一定的条件,消耗-定的物资、资金 。象蚕研所这样有形资产几千万元,具有一支几十年蚕业科研经验的科技队伍,门类齐全的蚕业科研所毁之容易 , 新建何等困难,所以要有实在的措施扶持科研单位走出困境 。四川作为全国蚕业大省,西部蚕业的龙头,蚕业主管部门要用好、管好蚕桑技术改进费和蚕种改良费,推进蚕桑新品种培育与推广,新技术、新设备研究开发 , 以及技术培训和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等 。
2.2 实施"人才战略"计划 "十五"期间,生物技术和农业信息技术研究是省农科院科研工作的重点 。蚕桑科研在常规育种的基础上,必须进行技术创新,拓宽研究领域 。蚕业生物技术研究 , 高新技术育种以及蚕体素材多功能开发研究等,都需要高级技术人才 。所以应制定并实施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送培一定数量的研究生 , 培养学科、学术带头人和科技骨干,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科技队伍;同时,科研单位要改变目前吃"大锅饭"的不良体制,建立激励机制 , 重奖那些在科研上取得成果的科技人员,调动其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改善科技人员各方面待遇,营造一个有利于其专心致志从事科研工作的环境和条件,使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
2.3 全行业齐抓共管掀起蚕业科技新高潮 管理体制必然受市场经济影响会不断发生变化,但行业目标应是一致的,主管部门不一致不应成为影响科技的因素 , 蚕业科研不管隶属于谁,都未改变培育新品种,研究开发新技术,新设备服务于蚕业生产的宗旨 。凡是有利于生产发展的科技工作,全行业各部门都应支持,制定远期、近期科技规划 , 齐抓共管,掀起蚕业科技新高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