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参放流增殖技术的要点是什么 刺参工厂化养殖投喂时注意的问题

试验证明刺参放流增殖是自然海区刺参资源量增加的重要途径 。刺参放流增殖技术的要点如下 。
(1)放流海区的选择
放流场所选择好坏 , 对放流增殖效果有直接影响,是关系到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 。适宜放流海区的选择原则,必须依据刺参成体及幼苗的生活习性、生态特点确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底质:刺参成体多生活在岩礁、乱石底质和大叶藻繁生的沙泥底质 。礁缝和石下以及大叶藻的根茎 , 为刺参提供躲避风浪或夏眠隐蔽的良好场所 。对刺参渔场大量调查结果表明,含泥量超过20%以上的多泥底很少有刺参栖息 。底质中含泥及粉沙越少,刺参的分布量就越多 。
②地点:调查表明不同体重的刺参栖息的水深不尽相同 。随着个体的成长,将会由浅水区向深水区移动 。因此苗种放流区的水深选择 , 既要考虑到幼参的需要,又要顾及到成参的需要 。也就是说,幼参放流区以水深2米-4米范围内为宜 。放流苗种随着成长将向深水移动,在水深5米-15米范围内还必须具备成参生活所需的其他环境条件 。
③海况条件:刺参以其腹部密布的管足 , 吸附在礁石、乱石及大型藻的根、基部,但其吸附力不强 , 难以承受大的风浪和急流的冲击 。因此,增殖区要选择水质澄清,潮流通畅、缓慢 , 有涡流,无淡水注入的场所 。
【刺参放流增殖技术的要点是什么 刺参工厂化养殖投喂时注意的问题】④饵料条件:增殖海域的饵料条件是影响刺参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刺参主要以微小生物,如底栖硅藻、原生动物、细菌以及大叶藻、海带、裙带菜等大型藻类腐败、腐烂之后存留的有机碎屑腐殖质、动物死亡残骸等为饵 。海水肥沃,营养物质丰富 , 利于大叶藻、大型藻类繁殖生长,它们腐烂、腐败后 , 为刺参提供更多的饵料 。因此,放流区应选在水质肥沃、营养盐丰富(大叶藻及大型藻类繁茂)的水域 。
(2)放流增殖海区环境改造
剌参栖息量的多少 , 与海区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环境条件完全符合刺参要求的海区是有限的 。在选择放流增殖海区时 , 往往会遇到某些海区局部条件不足或欠缺的情况 。这样一来,有必要对其海区环境加以改造,使该海区的环境条件满足刺参的需要,就可以利用该海区进行人工苗放流增殖 。目前,海区环境改造,可采用以下措施:
①投石、投海参礁:投石、投海参礁,是增加刺参隐蔽场所,提供大型海藻固生场地、满足高密度栖息要求的一种有效方法 。试验证明,投石、投海参礁,均有十分显著的聚参效果 , 刺参单位面积分布量高达20-23头/平米 。同时,石头和海参礁的增殖效果,无明显差异,可根据本地区的客观条件采取任何一种方式 。为了既便于搬运、方便投放 , 又能避免石头被风浪冲走流失,投石块重量以30-40千克/块为宜 。投石海区应选择硬沙或沙底质以及砾底,投石应当在苗种放流前的3-5个月内完成 。投石时 , 将石块装船,船载石块于放流海区,以堆放形式投入海底,每堆石块约10平米 , 堆间距为10米-12米 。在海面投石后,再由潜水员潜入海底 , 对所投的海堆石头加以适当归拢、整理即可 。
②海底爆破筑礁:近几年,在不同海区反复进行的刺参生态调查和增殖调查中发现,刺参在巨型峰状和平板状岩礁区的自然栖息数量很少 , 岩石的利用率低 。为了充分利用海底的礁石资源,可采用海底爆破方法,改造海底环境,增加刺参栖息量 。
③建造海底人工藻(林)?。涸谌斯ね妒⑼逗2谓盖?,大叶藻和大型藻类缺乏或是不足的自然海区,可建造人工藻(林)场,改善环境条件 。简便易行的方法是,增殖或拟定建造藻(林)场区域,投放裙带菜孢子叶 。投放量掌握在l公顷投100千克孢子叶 。每年的5-6月 , 裙带菜孢子叶业已成熟时,可采集回来,用尼龙网袋装好,每网袋孢子叶重约15千克,然后将网袋口扎紧 。为防止网袋被风浪、潮流冲走,每个网袋须系重40千克左右的石块或小水泥构物 。投放时,将网袋连同石块一起投到指定海区,一般3-4年以后,在海底石礁上和海参礁上 , 就能形成茂密的裙带菜林 。另外 , 还可以在沙泥底质移植大叶藻或播撒大叶藻种子,以期形成大叶藻林 。海带、裙带菜海底沉筏养殖 , 也是一种有效方法 。
(3)放流苗种规格及放流方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