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参放流增殖技术的要点是什么 刺参工厂化养殖投喂时注意的问题( 二 )


①放流苗种规格
试验证明 , 体长10毫米以内的人工苗种,个体虚弱,难以适应剧烈的环境改变,易受敌害生物的侵袭 。在自然海域中,海流、风浪、浮泥、敌害严重威胁它们的生存,绝大多数被淘汰,存活率极低 。体长10毫米-20毫米的幼参 , 对自然环境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和适应性,但对敌害生物的抵御能力差 。因此,体长10毫米-20毫米的参苗,宜在敌害生物少,尤其是海盘车少的海域放流 。在室内人工条件下,稚参发育至体长25毫米-30毫米以上需2.5-3个月,此时自然海区水温已经逐渐下降 , 处于刺参生长适温期,幼参放流自然海区后,活动频繁,摄食旺盛,身体强壮,快速生长,能够适应剧烈地环境变化,对敌害生物的抵御能力增强 , 存活明显提高,因此,在一般海区放流体长25毫米-30毫米左右的人工参苗是适宜的,存活率可达30%以上,所以建议放流苗种规格在体长3厘米以上 。近几年,在实际生产中,幼参放流规格有偏大的趋势,有的地区当年参苗越冬后,翌年春季体长达8厘米-lO厘米以上时再放流 。春季风浪少,海况平稳,且幼参规格大,成活率可望达到IOO% 。
②放流方法
苗种放流前的数天内,应对放流海区内的敌害生物,如海盘车、日本鲟等进行彻底清除 。同时 , 放流时的天气状况也应特别注意 , 选择无大风浪、非大潮汐的日子进行 。
苗种放流,一般由潜水员完成 。预先将茁种按2000-4000头的密度,分装于聚乙烯网袋内(规格40厘米×30厘米),每槽可放置20-30袋 。乘船载至参苗放流区,如若乘船时间过长 , 沿途应适当给水槽换水 。放流时间 , 应选择最低潮、平潮时间,由潜水员携带参苗袋潜入海底打开网袋口,紧贴石礁、参礁,将参苗轻轻分撒在石礁、参礁上,幼参着底后很快潜伏下来 , 难以发现 。如若放流区域六线鱼、黑鲟等鱼类数量较多,可在放苗前先由潜水员在异地投撒鼠尾藻粉碎液,鱼类会向鼠尾藻粉碎液处聚集,潜水员可乘机按上述方法将参苗撒于石礁上 。参苗放流,也可采用网箱放流法 。该方法是当参苗运至放流水域时,先将网袋内的参苗 , 移到预先准备好的梯形、圆筒形、方形网箱内,网箱由铁筋支撑 。网衣网目孔径1毫米,然后潜水员携带网箱沉于海底,且将网箱在海底固定牢 , 避免被风浪冲走 , 再将网箱下边打开让参苗自行爬出散开 。
(4)苗种放流后的管理
刺参移动性较差,只要条件适宜 , 一般不会做长距离的移动 。通常情况,刺参每天的爬行距离为5米-8米 。幼参浅水处放流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停留在放流区域 。随着成长个体体重的增加,逐渐由浅水向8米-15米的深水区移动 。放流后海区管理主要措施如下:
①保护幼参,提高幼参的成活率:苗种放流前 , 尽可能地捕捉放流海区可疑的幼参敌害生物,如海盘车、日本鲟等 。采用网箱放流时,需经常潜水观察网箱固定的牢固程度,如有松动应及时加牢,以免网箱流失苗种 。放流后,不能随意采集放流区内的大叶藻及大型藻,如海蒿子、鼠尾藻等 , 以免连同藻体一起将幼参取上来 。
②增殖海区的看护:由于刺参移动性弱,生活在浅水区,很容易发生偷捕现象,有时会给生产经营者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因此 , 海区看护尤为重要,需要安排专人昼夜连续看护,封闭增殖区,特别是3-7月、lO-l2月刺参正常活动、摄食时期 。
③积极做好资源的繁殖保护:严格规定采捕规格,尽可能将春季捕获改为秋季捕获 。增加海区亲体自然繁生后代的机会,规定禁渔期,实行轮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