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酸枣

酸枣《全国中草药汇编》:南酸枣拼音Nán Suān Zǎo
别名五眼果、四眼果、酸枣树、货郎果、连麻树、山枣树、鼻涕果
来源漆树科植物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 (Roxb.)Burtt et Hill,以树皮入药 。全年可采,熬膏备用 。
性味酸涩,凉 。
功能主治解毒,收敛,止痛,止血 。用于烧烫伤,外伤出血,牛皮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不作内服 。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南酸枣拼音Nán Suān Zǎo
别名五眼果(《广西中草药》),山枣(《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人面子、山枣子(南川《常用中草药手册》) 。
出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为漆树科植物南酸枣的鲜果或果核 。鲜果:冬初采收 。果核:取果实堆放发酵,使果肉腐烂,然后洗净、晒干 。
原形态形态详"五眼果树皮"条 。
性味①《广西中草药》:"味酸涩,性寒 。"
②南川《常用中草药手册》:"性平,味甘 。"
功能主治①《广西中草药》:"鲜果,消食滞,治食滞腹痛 。果核,清热毒,杀虫收敛 。治汤火伤 。"
②南川《常用中草药手册》:"果核,醒酒解毒 。治风毒起疙瘩成疮或疡痛 。"
用法用量内服:鲜果:嚼食,2~3枚 。果核:煎汤,5~8钱 。外用:果核煅炭研末调敷 。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南酸枣拼音Nán Suān Zǎo
英文名Axillary Choerospondias Fruit
别名五眼果、山枣、人面子、冬东子、酸枣、山桉果、鼻涕果、广枣、醋酸果 。
出处出自《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药材基源:为漆树科植物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 (Roxb.)Burtt et Hill的果实(鲜)或果核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hoerospondias axillaris (Roxb.)Burtt et Hill[Spondias axillaris Roxb.]
【南酸枣】采收和储藏:9-10月果熟时收,鲜用,或取果核果晒干 。
原形态南酸枣 落叶乔木,高8-20m 。树干挺直,树皮灰褐色,纵裂呈片状剥落,小枝粗壮,暗紫褐色,无毛,具皮孔 。奇数羽状复叶互生,长25-40cm,小叶柄长3-5mm;小叶7-15枚,对生,膜质至纸质,卵状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4-12cm,宽2-5cm,先端尾状长渐尖,基部偏斜,全缘,两面无毛或稀叶背脉腋被毛;侧脉8-10对 。花杂性,异株;雄花和假两性花淡紫红色,排列成顶生或腋生的聚伞状圆锥花序,长4-10cm;雌花单生于上部叶腋内;萼片、花瓣各5;雄蕊10;子房5室;花柱5,分离,长约0.5mm 。核果椭圆形或倒卵形,长2-3cm,径约2cm,成熟时黄色,中果皮肉质浆状,果核长2-2.5cm,径1.2-1.5cm,先端具5小孔 。花期4月,果期8-10月 。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00-2000m的山坡、丘陵或沟谷林中,喜光,速生,适应性强 。
资源分布: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
性状性状鉴别 果实呈椭圆形或卵圆形,长2-3cm,直径1.4-2cm 。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稍有光泽,具不规则的皱褶;基部有果梗痕 。果肉棕褐色 。核近卵形,红棕色或黄棕色,顶端有5个(偶有4或6个)明显的小孔 。质坚硬 。种子5颗,长圆形 。无臭,味酸 。以个大、肉厚、色黑褐色者为佳 。
显微鉴别 果实横切面:外果皮由表皮细胞和数列厚角细胞组成,表皮细胞外壁被有角质层,细胞内含有黄棕色色素块 。中果皮宽广,最外方的数列细胞长圆形,排列整齐,从外向内细胞形状逐渐变大,切向延长,并呈不规则交错排列,细胞内含多数黄棕色的颗粒状物质,偶可见簇晶样物质,直径约为10-25μm;内侧有压缩的中果皮颓废组织 。内果皮由纤维状石细胞和少数的石细胞群组成,呈镶嵌状交错排列;石细胞呈类方形、类圆形、不规则形、胞腔和纹孔明显,胞腔中常可见黄棕色色素块;内果皮组织中,可见细微的维管束组织,导管的直径稍大于其周围的纤维状石细胞,此外尚有压缩的颓废组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