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蛐蛐的乐趣在哪儿写


斗蛐蛐的乐趣在哪儿写

文章插图
古代不仅斗兽,也斗禽虫
斗禽,如斗鸡斗鹌鹑;斗虫,如斗蚁斗蟋蟀
禽虫虽小,性尤好斗争斗起来,或羽飞肢残,或横尸疆场,少有畏惧其勇敢拼搏的战斗精神,令人感动,惹人爱怜其最为憨勇者,恐怕莫过于蟋蟀了
古人记述有一蟋蟀方首斗金鸡的故事
故事说,准蟀方首战胜了强敌,正振翅有声,以鸣得意
忽有金鸡闻声而至,猛然啄之方首机警,跳出盈尺鸡再逐,见方首已在爪下现者汗背,寻之不果但见金鸡伸颈摇冠,咯咯乱叫,不能自已,方见方首已跃上鸡冠,力叮不释,迫使金鸡败北这故事自然是夸张的,但却写出了蟋蟀不畏强敌的精神
难怪其优胜者常常赢得人们给予的铁枪无畏,乃至大将军,威猛将军虫王等雅号美称了
凡目睹过斗蟋者皆知,蟋蟀之勇猛精神,实不减于雄禽猛兽
斗蟋在各种斗戏中兴起为晚,而其于东方文化之影响,却最大最普遍乃至古代有蟋蟀宰相蟋蟀皇帝,而今又有蟋蟀协会,成为古往今来,从宫廷到民间,千百万人所雅好的游艺活动之一
此种活动,究竟始于何时呢?
万金一喙斗蟋之戏源于唐
蟋蟀,引起古人的注意和观察是很早的在两千五百年前经孔子删定的诗经中,就有蟋蟀之篇人们已观察到秋季转凉,蟋蟀入堂的规律,留下了蟋蟀在堂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之类的诗句
汉初成书的尔雅,释蟋蟀为蛬,亦写作蛩,音琼蛩,指蝗虫一类昆虫蟋蟀似蝗而小,汉魏人又细分之,称之为吟蛩,即善于吟叫的小蝗虫魏晋时代,则常称之为促织,亦称之为趋织其音皆与今俗称之名蛐蛐儿相近其得名,乃缘之于其鸣叫之声
从训诂学角度考虑,促织趋织蛐蛐,皆为同音转化而来
从蟋蟀之得名可知,这小小昆虫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兴趣,起初并非因其好斗,而是由于它那悦耳的音乐般的鸣声这小虫的鸣声,在不同境遇的古人心中,往往引起不同的感受
妇女们听到它,就想到秋气转凉,仿佛虫声是在促其赶紧织布,缝制寒衣了故古代幽州地方有谚曰:趋织鸣,懒妇惊深宫佳丽异乡游子听到它,则不禁会感到,其声如泣如诉,切切凄凄,若孤雁哀鸣,若幼鹿失群杜甫就曾感叹地唱道:促织甚细微,哀音何动人!
人们何时始畜养蟋蟀以听其声,已难以稽考今日可见之著述可资考证者,最早者为五代人王仁裕著开元天宝遗事书中有金笼蟋蟀条曰:每至秋时,宫中妇妾辈,皆以小金笼捉蟋蟀,闭于笼中,置之枕函畔,夜听其声庶民之家皆效之也人们在玩赏蟋蟀过程中,终于发现两尾蟋蟀(即雄性者)具有好斗的特性,于是率先在宫禁中兴起斗蟋之戏尔后,又发展成为赌博
宋人顾文荐负曝杂录中说:唐天宝间,长安人斗蟋成风,镂象牙为笼而畜之,以万金之资付之一喙斗蟋之风,是否即始于此呢?顾氏又说:其来远矣远到何时?他却未作详说今天,也有些昆虫学家文化史家,认为斗蟋蟀当始之于开元天宝以前,虽不见著述,于文献无征,也未必就没有当时长安斗蟋之盛况,焉能在短期之内可以发展起来?因之可说,斗蟋迄今至少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了
蟋蟀宰相斗准专著见诸宋
南宋,在斗蟋史上是著名的时代此时斗蟋蟀已不限于京师,也不限于贵族市民,乃至僧尼也雅好此戏相传天台人道济,即喜嗜酒肉的有名和尚济颠僧,也曾为其被誉称为铁枪的蟋蟀之死而伤悼,为之安葬,并作悼词祭文,以为纪念甚至,嗜蟋者死后,亦将畜蟋用具随葬镇江南宋古墓就曾出土过蟋蟀过笼多只当时文坛画场,以促织为题之作,连篇迭踊,盛况空前,足观一代之风尚美国大地自然博物馆,藏有一幅儿童斗蟋情景的中国画,即南宋之遗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