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医的剂量问题

陶弘景认为仲景时期的两应该是汉代两分量的二分之一   公元500年左右,出生于刘宋的陶弘景注解了《神农本草经》,成就斐然,在《本草经集注》的开篇,为了说明用药的方式方法,陶弘景对古代度量衡也加以考证 。现引原文如下:“古秤唯有铢两,而无分名 。今则以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成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虽有子谷黍之制,从来均之已久,正尔依此用之 。但古秤皆复,今南秤是也 。晋秤始后,汉末以来,分一斤为二斤耳,一两为二两耳 。金银丝绵,并与药同,无轻重矣 。古方唯有仲景,而已涉今秤,若用古秤作汤,则水为殊少,故知非复秤,悉用今者尔 。”   在度量衡的发展过程中,魏晋是一大转折,晋以前一斤是晋以后的两斤,但是这种新制度到底开始于何时?陶弘景按照自己的意思结合实践,认为仲景用的是新的度量衡,也就是说用的是晋以后主流的度量衡 。  汉代的两相当于今15克左右   据考证,如《中国古代文化史》认为从秦代到新莽时期,1斤=250克 。这样算,一两其实就是15.625克,这是现代公认的一两的含量 。另《汉书》记载:“本起于黄钟之重 。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 。二十四铢为两 。十六两为斤 。三十斤为钧 。”根据《汉书》对两的定义,1两=24铢=2400粒黍米的重量,而据有关实验1200黍米重7.4克 。故而,汉代一两等于15克左右,当无异议 。因汉书所采用的资料来自刘欣,而刘欣的观点其实代表新莽,所以汉书的度量衡其实是东汉以来的度量衡,跟秦代的度量衡基本是一致的 。根据现代出土的东汉末年度量衡,容器比西汉要略小 。(观点引自《中国古代文化史》)   仲景所处时代,度量衡已经变小   如此仲景一两重量当有两个可能,一是7.5克,一是15克 。《晋书》记载:“元康中,裴桅以为医方人命之急,而秤两不与古同,宜因此改制权衡,不见省 。”也就是说西晋年间,度量衡已经有点混乱,裴桅上书,没有得到回应 。又《晋书宣帝纪》云:“先是,亮使至,帝问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米?’对曰:‘三四升 。’次问政事,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 。’帝既而告人曰:‘诸葛孔明其能久乎!’”《周礼》注云:“君用梁,大夫用稷,士用稻,皆四升 。”   但是按照司马懿的说法,诸葛亮应该是食量不佳,三四升应该是正常饭量反而不被看好,可知当时的度量衡已经比汉初小很多了 。  《随书历律志》云:“梁、陈依古称 。齐以古称一斤八两为一斤 。周玉称四两,当古称四两半 。开皇以古称三斤为一斤,大业中,依复古秤 。”   齐的重量单位是1古斤=1.5斤,陶弘景是齐梁人,《本草经集注》用的是梁的度量衡,陶弘景的意思与随书记载相差甚大,1古斤=2斤 。那么,到底从谁的说法才对?到底应该如何理解陶弘景的话 。笔者理解为:汉代的斤所含的物越来越少,以至于陶弘景认为现在的两斤才能抵得上汉代的一斤,所以说“汉末以来,分一斤为二斤耳,一两为二两耳”,而实际上没有陶弘景说的那么严重,所以齐的法令制定者以为现代的1.5斤=古代的1斤 。  仲景时期的两应该与齐所说的两相差不大   这个理解很重要,因为他们的标准是古代,而不是现代,复古才是最正确的 。以此而论,张仲景所谓的一两应该是原始汉代两的1.5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分量,也就是说1两=7.5≈10克之间 。根据度量衡越来越小的规律,张仲景的1两应该接近10克,一两按照10克来计算误差不大 。(邓杨春)   (本版所载方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古代中医的剂量问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