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员桂海潮来自云南保山,是街上有名的大学生,儿时发小:他读书时拿奖拿到手软


桂海潮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网络图)
37岁的桂海潮来自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 。这里有看着桂海潮长大的乡亲长辈,也有与桂海潮一起背着书包上学、放学的发小 。在老家,桂海潮是邻里街坊口中“这条街有名的大学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老师”“将要飞天的航天员”,也是发小眼中,平时会一起聊聊孩子,彼此问候一句“最近过得怎么样”的普通人 。
“街上有名的大学生”
施甸古名勐底,傣语意为美丽的坝子,原名石甸 , 后更名施甸 。这里自古以来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节点和要冲,位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核心位置 , 是“一带一路”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开放前沿 。施甸全县95.5%的面积、74.5%的耕地、70%的人口均分布于山区,属于典型的山区农业县 。
从施甸县城出发,沿着施孟公路一路前行,大概走过20公里的蜿蜒山路就到了施甸县姚关镇,这里便是航天员桂海潮的老家 。
一条老街,几乎横贯整个镇子,桂海潮的家在老街的这一头 , 他曾经就读的姚关中心小学(现为施甸县姚关镇中心学校)就在老街的那一头,老街的两边间或有几间土木建构的老房子,但更多的是两三层的门面楼房 。
走在老街之上,随便问一家商铺的老板是否认识桂海潮 , 得到的答案便是“他是这条街有名的大学生” 。
桂海潮的一位本家伯伯在老街上经营着一家理发店 , 门面不大 , 但客人不少,小店墙上挂着“优秀个体经营户”的奖状 。老人理发手法娴熟,动作麻利,剪发加洗头 , 一共10元钱 , 价格实惠 。问起桂海潮,还没等这位本家伯伯答话 , 坐在一旁喝茶的邻居就先应了声:“桂海潮就是他侄子,有出息 。”本家伯伯手里的活儿不停 , 脸上挂着笑应道:“孩子读书好,就是工作忙 , 一年难得回来一次 , 现在他们家的门面房也租出去了 。”
这时,原先抢话的热情邻居介绍起自己,原来他与桂海潮的父亲是同学,看着桂海潮长大 。他说:“上学时,桂海潮一直是拔尖生 。”
王孟春是桂海潮家门面房的租客,经营着一家农牧公司 。“老两口都没在家,说是去北京给儿子看孩子去了 , 走了几个月了 。”王孟春口中的老两口就是桂海潮的父母 。王孟春说 , 桂海潮弟兄两个,桂海潮是家中老大 , 在北京工作,弟弟在德宏上班,两兄弟是一南一北 。
桂海潮家是一栋上下三层的小楼,王孟春租了一层的两间门面房 。“老两口在家时,我就把房租交到他们手里,他们不在家时,我就把房租打到他们银行卡里 。”王孟春说,桂海潮父母都很好说话 。
据王孟春介绍,原来镇上住户比较分散,他家和桂海潮家离得比较远,后来镇子扩建 , 不少人家置办了新房 , 两家也成了的邻居 。“我比他弟弟还要小几岁,小时候和桂海潮在一起玩得不多 。”在王孟春的印象里,桂海潮上学时学习成绩很好 , 长大后工作比较神秘 。
发小眼中的普通人
尹成程在姚关镇经营着一家售卖电动车的店铺,他的店在当地算是规模较大的一家 。尹成程待人实诚热情,和桂海潮是邻居,和桂海潮是发小 。两人同岁,从小一起长大 。他聊起桂海潮的童年 , 特别起劲 。
“周末,有时候我去他家睡,有时候他来我家睡 。”尹成程说,两人小学都在姚关中心小学就读,当时一个人在甲班,一个人在乙班 。初中都在姚关中学(当地人也称为“施甸三中”)读书,初一、初二时,他们不在一个班,初三时又分到了一个班 。
尹成程介绍,桂海潮属于那种拿奖拿到手软的学生,“高二的时候,桂海潮还参加了高三年级的高考模拟考,他竟然可以考到全校前几十名 。”
尹成程的电动车店离桂海潮家并不远 , 拐两个弯就到,走起路来也就两分钟的脚程 。尹成程的妻子快人快语,她说以前桂海潮逢年过节回来,都会到家里坐坐,几个从小玩到大的同学也会聚一聚,但最近大概有三四年没有回来了 。
和其他乡亲邻居相比,尹成程对桂海潮的印象 , 除了从小学习成绩好,工作比较“高深”之外,他更多的觉得 , 桂海潮是一名普通人 。
尹成程说,小时候,桂海潮也和他一起疯玩,也会在插卡学习机上玩游戏 。小学时 , 他们学习都差不多,上初中时,桂海潮开始努力一些了,周末玩得少了 , 到高中时就更刻苦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