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描绘画面 戍鼓断人行

戍鼓断人行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
?教科书式品鉴诗词,唐诗宋词品鉴的第288首古诗词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描绘画面 戍鼓断人行

文章插图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
白话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
注释解说:
⑴舍弟:家弟 。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⑵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⑶边秋: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 。一雁:孤雁 。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⑷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⑸分散:一作“羁旅” 。⑹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⑺长:一直,老是 。不达:收不到 。达,一作“避” 。⑻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 。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描绘画面 戍鼓断人行

文章插图
品鉴鉴赏: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 。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使人觉得合乎情理,这是因为它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

上两联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 。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 。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

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 。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 。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 。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

尾联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 。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