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的形成是凝固还是凝华 雪的形成

雪的形成和发展 , 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气候变化、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等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 雪山融水中的盐类逐渐沉积下来 , 形成了我们今今天看到的盐湖 。盐湖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 它需要经历很多复杂的环境变化 , 比如高原湖泊的蒸发、降水、风化等 , 还有地下水的补给 。在这些环境变化中 , 盐湖会慢慢变成卤水 , 然后再变成结晶盐 。这些结晶盐就是我们平时吃的食盐 。

雪的形成是凝固还是凝华 雪的形成

文章插图
下雪的成因?答案 , 下雪的成因?下雪的成因是 , 要有充足的水汽 , 去了还要有动力上升 , 越往高空气温越低 , 上升过程中 , 水汽凝结 , 形成云 , 无云不下雨 , 将雨必有云 。云层越厚越低 , 降雨的可能性越大 。云层拖不住小水滴 , 小水滴就会降落到地面 , 冬季气温低 , 在降落过程当中 , 就形成了雪 。
雪是如何形成的?雪是从大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结而成 。云中的低温使得水蒸气结成冰晶 , 当气温够低时 , 冰晶落到地面仍是雪花时 , 就是下雪了 。雪在融化时会吸热 , 所以融雪时地面气温会比下雪时低 。
雪形成的条件是 , 大气中需含冷的冰晶核 , 充分的水汽 , 以及气温在0℃(冰点)以下 。
雪是如何形成的?在混合云里 , 当过冷却水滴和冰晶相碰撞的时候 , 就会冻结沾附在冰晶表面上 , 使它迅速增大 。当小冰晶增大到能够克服空气的阻力和浮力时 , 便落到地面 , 这就是雪花 。
即使引起了降水 , 也往往在下降途中被蒸发掉 , 很少能落到地面 。最有利于云滴增长的是混合云 。混合云是由小冰晶和过冷却水滴共同组成的 。当一团空气对于冰晶说来已经达到饱和的时候 , 对于水滴来说却还没有达到饱和 。这时云中的水汽向冰晶表面上凝华 , 而过冷却水滴却在蒸发 , 这时就产生了冰晶从过冷却水滴上“吸附”水汽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 , 冰晶增长得很快 。另外 , 过冷却水是很不稳定的 。一碰它 , 它就要冻结起来 。
雪花 , 一种晶体 , 结构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 又名未央花和六出 , 一种美丽的结晶体 , 它在飘落过程中成团攀联在一起 , 就形成雪片 。单个雪花的大小通常在0.05~4.6毫米之间 。雪花很轻 , 单个重量只有0.2~0.5克 。无论雪花怎样轻小 , 怎样奇妙万千 , 它的结晶体都是有规律的六角形 , 所以古人有"草木之花多五出 , 独雪花六出"的说法 , 世界科学史著作中有记载是中国最早知道雪花的六角结构 。
雪是怎么形成的雪 , 是指从混合云中降落到地面的雪花形态的固体水 。由大量白色不透明的冰晶(雪晶)和其聚合物(雪团)组成的降水 。雪是水在空中凝结再落下的自然现象 , 或指落下的雪;雪是水在固态的一种形式 。雪只会在很冷的温度及温带气旋的影响下才会出现 , 因此亚热带地区和热带地区下雪的机会较微小 。
降雪等级标准通常是指在规定时间段内持续降雪或降雪量折算成降雨量为等级划分的标准 , 该标准一般采用持续时间12小时和24小时两种标准 。以24小时降水量为划分标准 , 其中 , 降水量0.1~2.4毫米为小雪 , 1.3~3.7毫米为小到中雪 , 2.5~4.9毫米为中雪 , 3.8~7.4毫米为中到大雪 , 达到5.0~9.9毫米为大雪 , 7.5~14.9毫米为大到暴雪 , 降水量达到或超过10毫米为暴雪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