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现代意义上的父母称谓并非同时产生的,而是在两个相距甚远的不同历史时期逐渐形成的 。
再说“姑”“舅”这对称谓 。《尔雅·释亲》:“父之姊妹曰姑 。”《释名·释亲属》:“父之姊妹曰姑 。姑,故也,言于己为久故之人也 。”父亲的子嗣对父亲的姊妹而言一般要年幼一些,所以这些晚出的子嗣看待已在世的父之姊妹,为久故之人,所以用“姑”称之 。
《释名·释亲属》:“母之兄弟曰舅 。”《白虎通义》:“舅,旧也 。”意思是说舅就是“旧” 。王念孙在《广雅疏证》中说:“旧故,老人称也 。”这里说的“老人”,也是对母亲的子嗣而言的,母之兄弟一般要长于母之子嗣,这就是舅称为“旧”的原因 。
【梦到外甥什么意思 甥什么意思】《尔雅》又说:“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曰姑 。”妇,指已婚的女性 。《榖梁传·桓公三年》:“礼:送女,父不下堂,母不出祭门,诸母、兄弟不出阙门 。父戒之曰:‘谨慎从尔舅之言 。’母戒之曰:‘谨慎从尔姑之言 。’”这是女儿出嫁,父母在送别时的嘱咐语 。舅姑指丈夫的父母,即今称之公婆 。
称丈夫的父母为舅、姑,与“母之兄弟曰舅”、“父之姊妹曰姑”是一脉相承的 。在氏族社会,氏族内部禁止互婚,实行族外婚 。由于当时社会生产条件的限制,加之氏族生存的需要,氏族之间都有通过婚姻关系加强彼此联系,巩固彼此关系的愿望 。部落间的婚姻关系是相对固定的,从而形成了事实上的婚姻联盟 。世代通婚的事实,导致了姑舅婚制,在父系氏族社会中,甲氏族中的女孩成年后要嫁到乙氏族中去;乙氏族中的女孩成年后要嫁到甲氏族中去,如此就形成了丈夫的母亲是自己父亲的姊妹,即姑母,而公公是自己母亲的兄弟,即舅父的局面 。
再来谈谈“出甥”与“侄”这对称谓 。《尔雅·释亲》:“男子谓姊妹之子为出 。”出,即今之所谓“甥” 。这个称谓当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氏族社会行族外婚制,女子为本族之主 。氏族中之男性在成年之后要离开本氏族,和另外一个与本氏族有关系的氏族中的女子结婚 。姊妹之子(指男性子嗣)在成年之后必然到本氏族之外的氏族中去成婚,所以称这些到外氏族去的男性子嗣为“出” 。出,即要外出到别的氏族去定居的意思 。进入男性社会后,姊妹之子虽不再外出到另一姓氏族群去组成家庭,但这一称谓却还在使用,如在《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中,郑子产回答晋人说:“桓公之乱,蔡人欲立其出,我先君庄公奉五父而立之 。”杜预注释说:“蔡出,桓公之子厉公也 。”意即陈厉公是蔡国女子所生 。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谓我舅者我谓之甥”,这和“男子谓姊妹之子为甥”是完全一致的 。《释名·释亲属》:“舅谓姊妹之子为甥 。甥亦生也,出配他男而生 。”这不但解释了“甥”这一称谓的含义,而且也说明了此称谓所以命名的缘由:是平辈女性出嫁后生的男孩子,所以才称“甥” 。从该称谓的字形和《释名》的解释都不难看出,这是男性中心社会的产物 。它和“出”是指同一类人,只是产生于不同历史时期 。
侄,原作“姪”,《尔雅·释亲》:“女子谓晜弟之子为姪 。”从女性,即姑的角度称呼自己兄弟的子嗣,所以字从“女”旁 。男性叔伯称兄弟的子嗣为“从子” 。《仪礼·丧服传》:“谓吾姑者,吾谓之姪 。”姑、姪是一对相互间的称谓 。
从古代文献考察,先秦时期“姪”多指女性,即姑对兄弟的女儿的称呼,如《左传·襄公十九年》:“齐侯娶于鲁,曰颜懿姬,无子,其姪鬷声姬生光,以为大子 。”鬷声姬生下齐侯的太子,她当然为女性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臧宣叔娶于铸,生贾及为而死 。继室以其姪,穆姜之姨子也 。”给臧宣叔做继室,当然是女性 。《春秋公羊传·庄公十九年》:“诸侯娶一国,二国往媵之,以姪娣从 。”可以陪嫁给诸侯做媵妾的,当然也是女性 。
推荐阅读
- 一帆风顺花有毒吗?一帆风顺花有毒吗能在室内摆放吗
- 无internet访问权限怎么解决?怎么改ip地址
- 红烧茄子的做法,红烧茄子的做法简单又好吃
- 端午节的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
- 玻璃种翡翠都有什么颜色 什么翡翠玻璃种
- 你认为在恋爱中有哪些“博弈”?
- 孙红雷的电影有哪些 孙红雷演电影有哪些
- 留样柜标准要求 留样柜标准温度为多少
-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和模板 高考答题技巧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