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赠花卿第二句为何不与一、四句押韵,此诗妙在何处?


为了回答问题 。先将该诗转录如下:
《赠花卿》
唐~杜甫
题主你已经用搜韵软件查找出来杜甫《赠花卿》一诗的韵脚:纷 云 闻 同属于《平水韵》十二文韵部:

杜甫赠花卿第二句为何不与一、四句押韵,此诗妙在何处?

文章插图
却又提出:该诗第二句为何不与第一 。第四句押韵?你的理由是:本人写诗习惯用普通话四声韵 。既然你写诗用汉语拼音四声韵 。杜甫《赠花卿》一诗的韵脚:纷 闻 云也同属《中华新韵》的九文韵部 。
哪 。你为何会感觉该诗第二句不与第一 。四句押韵?我分析 。你是把第二句韵脚云的韵母un 。与第一 。四句韵脚纷 闻的韵母en就行比较后 。感觉第二句与一 。四句韵脚的韵母不一样 。怎么会押韵啊?!
是啊 。韵母un与韵母en的字怎么会划分在一个韵部?这只能找编制《平水韵》 。《中华新韵》的人 。我们作诗押韵只能照此办理 。
如果究其所以然 。我粗浅的认知是:韵母是由韵首 韵腹 韵尾组成 。同一韵部的字一般是韵尾一样 。如云的韵母un,韵腹是u,韵尾是n ; 纷 。闻的韵母是en 。它们的韵腹都是e,韵尾都是n 。虽然 。云 纷 闻的韵腹不同 。但 。它们的韵尾都是n 。当然 。不仅韵尾要相同 。韵腹也要基本相同 。是否韵尾相同 。韵腹也基本相同的字就可以划在一个韵部?不是的!还要根据这个字的声调 。平 上 入划分三个部 。也就是把韵尾相同 。韵腹基本相同的字划为一组 。再按照字的音调划分为三部 。这也就是写近体诗 。为什么要用《平水韵》韵书 。106个韵部 。9800多个字 。搁谁 。谁也记不住 。至于《中华新韵》基本与汉语拼音吻合 。所以 。逐步被诗词爱好者接受 。
【杜甫赠花卿第二句为何不与一、四句押韵,此诗妙在何处?】综上所述 。题主的第一个问题就基本明确了 。就是不能简单的用汉语拼音的韵母是否一致 。判断韵脚是否押同一个韵部 。
至于题主的第二个问题:此诗妙在何处?只要会百度的人 。都可以查找到答案:就是借诗劝谕花卿(花敬定)不要居功自傲 。僭越礼制 。唐的礼乐按等级划分 。有严格规定 。从诗中可以看出花卿是僭越了: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第二个问题就无需再展开赘言了 。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你解开困惑 。
杜甫赠花卿第二句为何不与一、四句押韵,此诗妙在何处?

文章插图
其他观点:
《赠花卿》为“诗圣”杜甫作品 。七言绝句 。平起平收式 。题主说第二句不押韵 。不知从何说起?
赠花卿
[唐]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
这首绝句 。字面上明白如话 。但对它的主旨 。历来注家颇多异议 。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 。并无弦外之音;而杨慎《升庵诗话》却说:“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 。子美作此讥之 。而意在言外 。最得诗人之旨 。”沈德潜《说诗晬语》也说:“诗贵牵意 。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 。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窃 。则想新曲于天上 。”杨、沈之说是较为可取的 。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 。礼仪制度极为严格 。即使音乐 。亦有异常分明的等级界限 。据《旧唐书》载 。唐朝建立后 。高祖李渊即命太常少卿祖孝孙考订大唐雅乐 。“皇帝临轩 。奏太和;王公出入 。奏舒和;皇太子轩悬出入 。奏承和;……”这些条分缕析的乐制都是当朝的成规定法 。稍有违背 。即是紊乱纲常 。大逆不道 。
花卿 。名敬定 。是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 。曾因平叛立过功 。但他居功自傲 。骄恣不法 。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 。僭用天子音乐 。杜甫赠诗予以委婉的讽刺 。
耐人寻味的是 。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 。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 。字面上看 。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 。你看:
“锦城丝管日纷纷” 。锦城 。即成都;丝管 。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 。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 。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 。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 。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通感上 。化无形为有形 。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靡 。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 。“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 。从花卿家的宴席上飞出 。随风荡漾在锦江上 。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 。这两句诗 。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 。两个“半”字空灵活脱 。给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