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实际上不是 。它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中考加高考 。读书人要过三关 。
第一关是县试 。考官为知县 。约考五场 。试八股文、试帖诗、经论、律赋等 。每场考试都是淘汰赛 。及格者才能参加下一场 。
至于录取名额 。则在一至三十人不等 。视该县人口多少而论 。
有些人口大县 。两三千人应考 。录取名额三十人 。
也就是说 。99%的人会在县试阶段被淘汰 。
县试被录取的读书人 。便可参加府试 。这是第二关 。考官为知府 。
府试的流程和考题 。与县试如出一辙 。不再赘述 。
文章插图
府试上榜之人 。称之为“童生” 。获得进入院试的资格 。这是童子试的第三关 。
院试每三年举行两次 。考两场 。由皇帝钦命的学政主持 。试题是作八股文、试帖诗 。并默写《圣谕广训》百余字 。
在整个童子试的过程中 。院试是最为严格的环节 。严格程度基本与之后的乡试、会试和殿试差不多 。
院试之日 。童生与担保人一同到场 。等验明身份进场 。还要被搜身 。以免夹带“小抄” 。
文章插图
(清代“小抄”)
童生们在考场上坐定之后 。不许乱动 。每一排都有教官监视 。每个人的座位下都有一个小瓦盆 。大小便就屙在里面 。
据参加过院试的清朝人回忆 。院试是不能离开考场去厕所上大号的 。一旦离开考场 。先前的试卷作废 。回来得重写 。
由于代价太大 。所以童生们往往就在座位上解决 。拉在瓦盆里 。如此一来 。考场内自然也就弥漫着屎尿味 。骚臭难闻 。
不过大家不会说什么 。
院试合格后 。童生们就能被录取为生员 。
所谓生员 。即“国家的学生”的意思 。也就是俗称的秀才 。
值得一提的是 。秀才不等于“铁饭碗” 。
明清时期的秀才 。每隔三年还要参加一次岁试和科试 。
岁试的目的 。是要考察秀才平时是否继续用功苦读 。辨别优劣(分为六等) 。成绩最好的秀才等称廪生 。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为增生 。不供给粮食(廪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 。最差的称为附生 。成绩太差的六等秀才会受到申斥、挨戒尺 。甚至是革去秀才功名的处罚 。
科试的目的 。是品评秀才的学问高低 。只有考试合格者 。才能参加在省城举办的乡试 。
当然 。岁试和科试不像院试那样严格 。
文章插图
(清朝浙江海宁县学秀才名单)
从考试过程便不难看出 。考秀才并不容易 。
秀才要维持功名也非易事 。
据教育史学者王立刚研究 。清朝童试总体录取率不足1% 。这比现在的中考、高考的淘汰率高多了 。
而由于秀才这一功名很难获得 。因此明清两朝的秀才也有一定的特权 。
大体来说 。一个人成为秀才后 。就算是进入士大夫阶层;有免两人差徭及丁税 。见知县不用下跪 。上堂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 。
回到家乡 。也会被里长、族长高看一眼 。在家族里 。大小事都有发言权 。同村的人还会把家里的田地寄在秀才名下 。成为秀才的佃农 。因为秀才有免除五十亩至八十亩地税的特权 。
当然 。就像现在月薪三千的打工人喊穷 。月薪三万的总经理也喊穷一样 。
秀才虽然有特权 。但朝廷赐予的特权 。并不一定能撑起一个家庭的需要 。
如果秀才出身中农以上家庭 。家有浮财 。日子当然不会难过 。但如果出身贫苦 。一家子人指望秀才养活 。那日子就难熬了 。
也就是说 。如果一个人 。本身很穷 。而家里的开支又不小 。那么这个人考上秀才后 。并不能让全家摆脱贫困 。该穷还是穷 。
为什么会如此呢?三方面原因 。
第一 。读书是很花钱的 。买笔墨纸砚 。买四书五经 。都要花钱 。去考试也要花钱 。路上的车马费 。生活费 。朝廷可不管 。都要秀才自己承担 。
甚至于 。秀才考试期间的试卷 。都要自己花钱购买(大约0.03两一张) 。官府不承担这笔开支 。
文章插图
(清朝某福建士子赶考路费清单)
有学者做过粗略计算 。清朝秀才参加一次完整的乡试 。至少也要七八两白银 。而清朝普通劳动者的收入 。也就是几两银子 。
其实都不用看古代 。就看现在的国内外 。在国外上大学 。或是在国内上民办学院 。学费不是一笔小开支 。不富裕的家庭 。很难承担子女大学四年的学费 。
推荐阅读
- 你如何看待现在的理发店?
- 《邪不压正》中到底谁是邪,谁是正?
- 中国目前有多少人在从事美发行业?
- 纪晓岚这么一个大才子,生平到底怎样?
- 民间传说的地府有哪些主要官员呢? 阴曹地府最全职位表
- 2021年甜蜜文案 2022甜蜜的句子
- 佛祖说了六耳猕猴知前后,万事皆明。他明知道自己去佛祖面前必死为什么还要去?
- 有没有人做美发行业?这个行业怎么样?
- 2022最红短句朋友圈 2022最红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