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秀才’’‘‘酸秀才’’,放在现在也是本科水平了,怎么在古代就那么被“鄙视”呢?


‘‘穷秀才’’‘‘酸秀才’’,放在现在也是本科水平了,怎么在古代就那么被“鄙视”呢?

文章插图
‘‘穷秀才’’‘‘酸秀才’’,放在现在也是本科水平了,怎么在古代就那么被“鄙视”呢?

文章插图
自古以来有\"金举人 。银进士 。穷秀才\"一说 。也就是说 。在这三种读书人里 。举人最有钱 。进士次之 。秀才最穷 。
中国的科举制度从隋文帝杨坚开始创立 。隋炀帝杨广继续推行 。唐朝正式把科举作为选官制度确立下来和进行完善 。
\"科举\"即分科取人 。古代科举分四级:
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
院试登科后叫\"秀才\";乡试合格称\"举人\" 。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登科称\"贡士\" 。第一名叫\"会元\";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 。登科后叫进士 。殿试分三甲:一甲\"进士及第\" 。只取三名 。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进士出身\"若干名;三甲为\"同进士出身\"若干名 。
古人不是人人都能读得起书上得起学 。只有家境殷实的家庭 。才供得起家里孩子读书 。即使是中等收入的家庭 。往往没读几年书就把家里读穷了 。有些人虽然考取了秀才功名 。但也已经把家里读到了一贫如洗的地步 。
秀才没有国家俸禄 。但可以获得一定特权 。比如免除赋税徭役 。见县官可以不下跪 。一般案件不受刑 。可以出任官员幕僚 。或者当私塾先生 。给大户人家做管家、掌柜之类的客卿 。所以这些秀才如果没有中举 。大多只能回乡以教书为生 。他们在经济上并不富裕 。只是在社会地位上稍高于平民 。他们是科举金字塔下的最低一层 。所以被称为\"穷秀才\" 。
而\"酸秀才\"既可以说是指读书人贫寒 。也可以指读书人醋味重 。既在身份地位上高于一般平民 。有一定的学识 。在经济上又贫寒 。所以容易形成一股酸腐之气 。称人们称之为\"酸秀才\" 。\"穷秀才\" 。
其他观点:
‘‘穷秀才’’‘‘酸秀才’’,放在现在也是本科水平了,怎么在古代就那么被“鄙视”呢?

文章插图
秀才的录取率是很低的 。
古代读书人一辈子都考不上秀才的 。占百分之八十 。
比如洪秀全 。考了十多年 。仍然考不上秀才 。
秀才有很多特权:免除徭役、见知县时不用下跪、知县不可随意对其用刑、遇公事可禀见知县等等 。
但秀才考上以后 。也需要不断参加测试 。
比如岁考 。两年举办一次 。成绩分六等;一、二等赏为“科举生员” 。可参加“科考” 。科考一、二等可取得乡试的资格;岁考三等无升降 。岁考第六等则黜革 。
所以如果考试成绩很差 。还有被免除秀才头衔的危险 。
这样来看 。按照录取率来说 。秀才比考大学难多了 。
而且考上大学以后 。不会随便被开除吧 。但秀才会被罢免 。
然而 。这并不能说明秀才的文化水平 。就比今天大学要高 。
萨沙记得张学良说过他读东北讲武堂的事情 。说他轻松考取了班上第二 。
但这不是说他的成绩多好 。或者是张作霖的儿子 。而是班上大部分是军人出身 。很多人识字都不多 。
‘‘穷秀才’’‘‘酸秀才’’,放在现在也是本科水平了,怎么在古代就那么被“鄙视”呢?

文章插图
道理也是相同 。
萨沙老妈有个同事 。他老爸是正儿八经走过长征的老红军 。
然而 。建国后他就在老家一个县城 。担任看守所干部 。干了一辈子还是副所长 。级别不高
而他的战友们很多是将军了 。
为啥?
就是因为他不识字 。文化程度太差了 。无法做复杂工作 。只能看守犯人 。
道理也是一样 。
那个年代 。八路军新四军里面 。只要读过几年私塾 。能够读信、写信的 。都叫做知识分子 。只要作战勇敢 。没有很早牺牲 。建国后基本都是比较高的干部 。退休是最惨也能混到副师级 。
然而 。这种也是很少了 。百分之七十五的年轻士兵不识字 。剩下识字的大部分也就是认识几百个字 。能够写个便条 。看懂报纸大标题而已 。就今天标准还是半文盲 。
‘‘穷秀才’’‘‘酸秀才’’,放在现在也是本科水平了,怎么在古代就那么被“鄙视”呢?

文章插图
道理相同 。古代也是如此 。绝大部分农民不识字 。所以一个县城读书人其实很少 。而且通常水平比较低下(私塾老师很多自己都不是秀才) 。
所以 。虽然录取率低 。但实际上不代表秀才的文化程度有多高 。同今天大学生是无法相比的 。
其他观点:
中国封建社会比较长 。自从隋朝建立了科举制度以后 。各个朝代的科举制度也不完全相同 。就以清朝为例来说一下这个事情吧 。
我们就以大家熟悉的范进为例来说吧 。范进没有中举之前就是一个秀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