槙日朝露 日朝露梁海战历史真相( 五 )





因此朱元璋建国后,为防止沿海居民与海外反明势力,及海外反明势力与北方的蒙古人相勾结,行反抗明廷一事,于是在洪武四年(1371年)下诏:“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始开海禁 。此后,朱元璋又曾数次颁布禁海令,加强海禁的力度,洪武七年(1374年),朱元璋下令撤销负责海外贸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将市舶司的权力交由沿海地区的地方长官掌握,自此私人海外贸易被禁止 。
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为由,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由此海外各国皆不能再来华进行贸易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朱元璋再次下旨:“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凡番香、番货皆不许贩鬻,其现有者限以三月销尽”,重申不得与海外各国进行贸易的禁令(今后凡有商民船只私自下海,不论官民,俱奏闻处斩),并规定民间一律不得使用及买卖舶来的番香、番货等,如有则限三月内销毁 。



可以说,“海禁”虽自古有之,但像明朝这般“寸板不许下海”的政策,恐怕除了清朝以外,是绝无仅有的 。固然朱元璋实施海禁的初衷是为了维护明朝的沿海国防,毕竟在明初,朱元璋所面对的是一个经济残破,社会动荡的天下,此时天下尚未真正的平定,是北有蒙古虎视眈眈,欲卷土重来,南有张士诚、方国珍等余部,勾结倭寇,为祸沿海,同时沿海地区还接二连三发生反明起义,如泉州陈同起义、高州罗子仁起义、 潮州朱得原起义、潮州江志贤起义、海阳饶陆海起义等 。
因此,此时实施海禁,断绝这些反明势力的相互来往,这显然有利于朱元璋对于天下的巩固 。但是,朱元璋却似乎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实行严苛的海禁政策,这固然有助于巩固明朝的统治,但是却也会严重影响到沿海地区百姓的生计 。东南沿海地区因地势地形的关系,呈现出的是一种“地少人多”的状态,其可耕种的土地完全无法满足于东南沿海百姓的需求 。因此,如若让他们完全依靠从事农业生产来维持日常生活所需,这是完全不可能的是事情,所以,历代沿海百姓为了生计多出海谋生,依靠捕捞、对外贸易等来获得日常所需 。



如此,明朝实行如此彻底的海禁政策,这无疑就是掐断了大多数沿海百姓的主要谋生出路,而一旦没有了这个谋生出路,他们连生存都将会是一个问题 。由此,也就出现了“一旦 *** 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辈悉健有力,势不肯缚手困穷,于是所在连接为乱”的问题,这些被断了谋生出路的百姓,为了生存,在只懂得出海这么一门技术的情况下,他们只能是铤而走险不得已走上了海盗这条道路 。
而后,这些入海为盗的沿海百姓为了更好的在海上生存,也就出现了与倭寇合流,然后一起袭扰沿海地区的现象,史载:“近年,海禁大严,谋利不遂,故勾引岛夷为寇者” 。因此,说实在的,明朝日后会发展成倭寇动辄就能出兵数万进攻明朝沿海地区的现象,与朱元璋所实施的海禁政策是有很大关系的,因为其实在这些数量庞大的所谓“倭寇”中,近乎一半就是那些被海禁逼迫的只能入海为盗的东南沿海百姓们 。


因此,明中后期倭寇会越来越猖獗,朱元璋的确是需要负上一些责任的 。

但是,话说回来,明朝会出现倭寇屡屡犯境的问题,这与朱元璋又没有多大关系 。因为,明初,朱元璋在实施“海禁”的过程中,他也同时在积极的进行着海防的建设,当时朱元璋就深知单纯的实施海禁政策,这只能是阻止明朝的百姓出海,却不能阻止敌人进入沿海地区,因此若想保证明朝沿海地区的绝对安全,还需“文武兼备”,由此朱元璋自建国后,就开始在辽东至广东的万里海岸线上进行着十分严密的防御部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