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树深时见鹿”频频被改,如“林深时见鹿”,你如何看待?


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我见过几个版本全是:树深時见鹿 。溪午不闻钟 。未曾见过:林深時见鹿 。溪午不闻钟 。
另:桃花带雨浓 。有的版本为:桃花带露浓 。
又:友人知所去 。有的版本为:
无人知所去 。总述以上 。我认为年代久了 。多次翻印 。以错承错 。不足为奇 。
其他观点:
李白的诗句\"树深时见鹿\" 。频频改来改去 。不但说明诗人在对待谴词造句方面非常严谨 。对于自已的作品和读者也是很负责任的 。
在一首诗中 。为了更好地表达作者自已的思想 。意境 。作者常常会选擇最形象 。最确切的字或词 。所以有时会在其意思相近的字或词中选来选去 。最终选取最妥贴的字 。使诗句更加形象 。
这种现象在古代的诗人中是屡见不鲜的 。例如唐代的诗人贾岛在应试的路上 。在驴背上忽然想起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开始想用\"推\"字 。后来又想用\"敲\"字 。为了更形象 。更妥贴 。便在驴背上反复作着推和敲的动作 。这种情形正好被主管京城事务的地方官韓愈看到了 。便好奇的问贾岛 。听了贾岛讲的原委后 。韓愈考虑了一下便给贾岛说 。还是用\"敲\"字好 。没料想这件事后来竟成为\"推敲\"一词的历史典故 。
【李白的“树深时见鹿”频频被改,如“林深时见鹿”,你如何看待?】和这种情况相同的还有宋代的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泊船瓜州》一诗 。其中有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 。初始诗人想用“过\" 。后来又改为\"到“ 。”入\" 。\"满\"……等 。经过多次反复 。最后才确定用\"绿“字 。
由以上事例 。可以充分说明古人在用字上是非常讲究和严谨的 。李白将\"树深时见鹿\" 。改为\"林深时见鹿是很正常的 。仅这一点就值得我们后人永远学习 。

李白的“树深时见鹿”频频被改,如“林深时见鹿”,你如何看待?

文章插图
李白的“树深时见鹿”频频被改,如“林深时见鹿”,你如何看待?

文章插图
其他观点:
“树深时见鹿”和“林深时见鹿” 。虽然“树”和“林”大致都是指葱葱树木的意思 。但是在诗句或文章里 。所描述的意境还是存在着差异 。
这句诗里的“树”深 。指的是一棵或者两棵 。五六棵 。也可能是一排 。两排 。意思是比较高大茂盛的树 。同时诗人所处的意境相对比较空旷 。也许是在长着两排高大树的道上 。或是在有着稀疏农舍和大树的村庄里 。或者是有几棵茂密大树的山脚下 。有清澈泉水的山涧里 。时不时的看见飞奔的小鹿在树荫下 。草丛里穿梭而去 。或许诗人是描述一番美丽的山村农家田园风光呢 。它的意义不止只在于描述几棵树 。还有农舍 。芳草 。山涧的溪水 。或许还有鲜花 。农家的鸡鸭 。活蹦乱跳的小鹿 。田舍 。这就要我们结合整句诗和精炼的文字去理解 。
通过诗人精简 。加工的文字去展开丰富的想象 。想象他是要描述怎样的意境?抒发怎样的一种情怀?
每一个字 。每一句 。都给它赋于正确的解释 。因为古诗本来就比较短小精悍 。每个字都是经过作者反复推敲 。斟酌过的 。我们怎样才能把经过提炼 。精华的诗句的意义给它赋于生命力的表现出来 。如一幅真实 。自然 。美丽 。有饱满的感情 。有色彩 。有浓厚生活气息的画卷呈献在你的面前 。
“树深时见鹿” 。这句诗是写景的 。那如果将“树”改为“林” 。意境总是会欠缺一些 。甚至意境会改变 。还会显的呆板 。单调 。只是看到一片茂密整片的森林 。看见欢快的小鹿时不时的在树林深处间穿梭飞奔 。没有了山涧 。桃园 。农家的那种悠然的意境 。也少了田园 。生活的气息 。这是我的理解 。谢谢邀请 。
李白的“树深时见鹿”频频被改,如“林深时见鹿”,你如何看待?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