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为何会早逝,他与商鞅谁更艰辛劳累?( 二 )


秦孝公的这份诚心 。打动了当时在魏国不得志的商鞅 。商鞅西行入秦 。在见秦孝公之前 。商鞅先找到了秦孝公的宠臣景监 。要想说服一个大人物 。首先让这个大人物身边的信任之人能认同自己 。这一点十分重要 。通过和景监的攀谈 。商鞅获取了景监的信任 。景监也决定将这位大才引荐给秦孝公 。
商鞅见到秦孝公后 。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办法 。先给秦孝公谈王道 。谈霸道 。搞得秦孝公昏昏欲睡 。秦孝公斥责景监 。问他为什么将庸才引荐给自己 。白白浪费自己的宝贵时间 。
孝公既见卫鞅 。语事良久 。孝公时时睡 。弗听 。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 。安足用邪!”——《史记·商君列传》
直到这个时候 。商鞅才最终提出了自己的富国强军之策 。秦孝公听得津津有味 。两人秉烛长谈 。竟然几天几夜都没有终止 。
变法的阻力是巨大的 。老氏族的代表人物甘龙和杜志极力反对变法 。于是秦孝公在王宫组织了一次论辩 。让商鞅和守旧势力展开论战 。说明秦国到底需不需要变法 。表面上看是想让商鞅将甘龙、杜挚说的哑口无言 。但实际上双方却是平分秋色 。变法与不变法要根据具体的国情而定 。并不是一定就要变法 。变法怎么变也是个很复杂的问题 。
但通过这次论辩 。秦孝公进一步确立了自己变法的决心 。因为无论甘龙、杜挚也罢 。商鞅也好 。真正决定变法或不变法的关键在于秦孝公 。这次论辩的实质是秦孝公让商鞅给自己一个必须变法的理由 。来坚定自己变法的决心 。
很多人提到商鞅变法 。总是说商鞅是变法的主导者 。而实际上商鞅不过是变法的策划和执行者罢了 。
变法的决心要秦孝公来下 。变法中的阻力需要秦孝公解决 。商鞅的职责是制定法律的细则 。并负责严格的执行 。在遇到阻力和困难的时候 。尤其是面对太子犯法的时候 。只能由秦孝公亲自出面 。没有君主的支持 。变法便不可能成功 。变法成功了 。最大的受益者是秦国 。变法失败了 。最大的遭殃者则是秦孝公 。
鞅曰:“法之不行 。自于贵戚 。君必欲行法 。先于太子 。太子不可黥 。黥其傅师 。”——《史记·秦本纪》
作为主导和决策者 。秦孝公是当之无愧的王者 。但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上 。却不是他的强项 。而这是精于刑名之学的商鞅的强项 。因此在太子犯罪的问题上 。商鞅负责提出了一个最为合理的解决方案 。秦孝公则是决定是否按这个方案去做 。
对魏国发动河西之战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于重新获得了河西之地 。而在于通过这次战争培养了新势力 。为秦法传承不绝创造了条件 。
提到秦国和魏国的河西之争 。大多数人的关注点是秦国锤炼的新军 。毕竟这次战斗的战果太辉煌了 。吴起为魏国打造的魏武卒 。曾创造过以五万击破秦军五十万之众的辉煌 。而商鞅和秦孝公锤炼着秦国新军 。却在河西之战中击败了魏武卒 。打破了其不败的神话 。扭转了秦军的颓势 。令秦人为之一振 。
对于这件事 。人们谈的最多的是商鞅不仅是法家也是兵家 。他在改革上有很大的作为 。在军事上也同样有很杰出的表现 。也有人会议论商鞅不讲信用 。利用欺诈的手段 。欺骗魏国主将公子卬 。获得了这场战争的不义之胜 。但实际上 。这都不是问题的关键 。河西之战的意义在于:培养了一批秦法坚定的支持者和捍卫者 。
因为按照秦法 。立有军功就可以获得爵位 。一大批年轻人通过杀敌立功 。实现逆袭进入了贵族阶层 。从而对秦的老氏族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和威胁 。这个阶层获得权力或者命运的改变依靠的是秦法 。因此 。他们是秦法最坚定的支持者和捍卫者 。
秦孝公和商鞅都清楚 。光靠他们无法让秦法得以传承 。继任的君主也没办法保证秦法继续推行 。真正要让秦法成为成不变之法 。唯一的方法就是让所有秦法的受益者成为秦国的当权者 。这样才能保证秦法传而不绝、延而不断 。如果说的艺术一点:融入秦人的血肉和思想 。成为秦人生命中的一部分 。
商鞅之死是秦孝公为保证秦法继续推行 。成为秦国不变之法的最后一招 。
秦国变法三年有成 。在这三年期间 。商鞅出入宫闱都有卫士守护 。面对指责他义无反顾 。但这勇气和无畏的背后 。是秦孝公坚定的支持和对反对的势力的压制 。变法的实质是改变旧有的权力格局 。进行重新的利益分配 。这种事情没有国君的全力支持和绝对信任 。是不可能实行的 。做为既得利益者 。没有人会主动放弃自己的一切 。但因为他们已经拥有了很多 。因此就缺少进取的动力 。这对于国家来讲是极为不利的 。甘龙、杜挚做为代表 。不仅仅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 。更是为了维护整个老氏族的利益 。对于他们来讲 。秦国的新生就是他们的末日 。他们自然要极力反对 。

推荐阅读